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地方政策

四川省体育局印发《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4-27

四川省体育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体育部门、各直属训练单位、成都体院竞技体校、省体育运动学校、省级相关体育协会:

现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体育局

2022年4月19日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健康四川、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阶段。为精准把握青少年体育“十四五”时期发展重要机遇,全面提升我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总体布局以及四川体育事业“123456”发展战略,根据《“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特制定《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01

“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取得新成效,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各级各类青训阵地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7所、省级幼儿体育基地50所,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集训运动员2200人次,其中选招进队339人。举办省级青少年体育竞赛240余次,参与人数7万人次。组织青少年(幼儿)冬夏令营活动、亲子活动230余项次,吸引约250万人次参与。组织各级体校教练员参加全国、省级各类业务培训1.2万余人次,举办省级培训班90余场次。安排体育助学金2980.56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运动员12419名。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获得71金63银73铜优异成绩。在广元市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02

“十四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由于当前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从而导致制约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瓶颈日显突出。一是体育与教育部门体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融合工作的难点依然突出。二是全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规模、质量与效率不平衡、不匹配。三是全省各区域发展不协调,川西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体育师资、设施设备等差距较大。四是制约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障碍较多,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实体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不足。

03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重要论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全面发展、区域协同、主体多元为基本原则,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开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体育强省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2025年近期目标。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少年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育活动深入广泛,形成多元组织、形式多样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巩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青少年体育训练、青少年体育竞赛“三大体系”。培育和输送一批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图片

2035年远景目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青少年科学身体素养显著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体教融合更加紧密,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04

主要任务

(一)政策引领、统筹规划,打造四川省体教融合样板工程

1、完善体教融合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四川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青少年体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树立典型案例、重点项目扶持等方式打造四川省体教融合样板工程。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重点工程1:深化体教融合工作

(1)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结合国家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政策文件,申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0所。

(2)以“三大球”为引领,支持大中小学大力开展“三大球”特色项目。

(3)推动每所学校开设7种以上运动项目,加快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

(4)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省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工作落地落实;

(5)实施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开展“送教上门”等培训活动。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足开齐体育课,积极推动各级学校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活动,指导组织学校体育课和课余训练,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建立完善青少年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探索灵活学籍政策,完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升学体系。支持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构建“省队校办”“市队校办”的发展模式。

3、推动体校改革发展。省体育运动学校、省级单项体育学校、市级体校在突出专项特色和培养任务的同时,配齐配足师资队伍,落实规范办学,建立复合型保障团队,全面提升科学训练水平。推动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加快青少年体育训练场地设施等提档升级。支持和推动体校与各地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等开展合作,以互通体育、教育资源探索运动员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二)完善体系、转变方式,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4、打造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网络体系。通过申创各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形成以基地为引领、各地市(州)及县(市、区)级体校为基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延伸的三级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网络体系,形成市级体校与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联合培养、县(市、区)级体校与中小学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库,全面提升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

重点工程2:竞技体育新人计划

(1)贯彻落实《四川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人计划指导意见(2020-2029)》,建立健全“金字塔”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2)深化体校改革。完善高水平教练团队、场馆设施等推动体校发展。鼓励与学校、青少年体育联合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合作,打造“一县(区、校)一(多)品”的发展模式。

(3)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构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以科学选材、跨界跨项等多种方式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4)引导、鼓励各市(州)结合实际,探索灵活学籍机制,建立相同体育项目3:2:1比例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体系。

(5)推动体校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合作,培养场馆管理、技能指导、医疗康复等复合型体育人才。


5、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研制四川省青少年体育竞赛相关办法,破除各级青少年体育竞赛赛事壁垒,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逐步建立“校内普及+市级亮相+分区选拔+省级参赛”竞赛体系。以“成熟一个项目、发展一个项目”的基本原则,建立赛事准入名录和评估机制。打造“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探索四川“三大球”城市联赛与“贡嘎杯”和省运会相衔接,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筹办好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创新举办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6、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管理人才、项目管理员和体育师资等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基层优秀教练员进入四川省专业队进行跟队培养,提高其业务与实践能力。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体校、学校等引进省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转岗执教。加大对青少年体育骨干人才队伍的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

(三)多元并举、突出特色,提升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质量

7、构建多元化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建立校家社相结合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丰富和完善青少年活动体系,打造“奔跑吧·少年”、“川渝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幼儿展示大会”等系列活动品牌,鼓励各地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公园、体育场馆等举办技能展示、科学健身普等活动。

重点工程3: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1)研制《四川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每年至少开展4项涵盖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技能普及等内容的儿童青少年主题体育活动。

(2)组建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专家智库,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标准、实施方案、评估计划等研制工作。

(3)完善四川省青少年体育活动数字化平台,形成“线上报名平台+智能终端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模式,利用直播、预约等方式开展活动推广工作。

(4)鼓励和支持体育公园、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等开展儿童青少年活动。

8、丰富幼儿体育相关活动内容。研制四川省幼儿体育活动指南和标准,为活动开展提供课程体系和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普及性高、受众面广的幼儿体育项目。鼓励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与幼儿园合作开展体育活动,拓展幼儿体育技能展示、亲子体育、师资培养等服务内容。打造四川省幼儿体育展示大会品牌活动,不断拓宽活动项目。

9、培育四川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利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开展冰雪项目,积极举办冰雪赛事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具有我省地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市(州)一品”“一县(区)一品”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加大对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帮扶力度,广泛开展公益性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满足当地青少年体育需求。

(四)改革创新、规范发展,激发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0、推动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发展。积极推行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实体化发展并支持其在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发挥作用,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标准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指导青少年体育联合会有序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和培训。支持各市(州)成立青少年体育联合会。

重点工程4:社会组织发展方案

(1)研制《四川省体育类校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青少年社会组织进校园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

(2)指导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开展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

(3)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学校、体校等开展合作,推动课程、师资、场地等资源共享,提升青少年体育培训质量。

(4)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体育部门、行业协会、体校、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等组织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提升基层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能力。


11、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能力。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激发社会力量。鼓励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承接各级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及培训工作。引导青少年体育组织在课后延时、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合作开展青少年训练营、亲子体育等赛事活动。

(五)多元融合、挖掘潜力,实施青少年“体育+N”

12、推动青少年体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终端、云技术、大数据等与青少年体育结合,重点围绕四川省“线上亲子运动会”“云端运动课堂”等项目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服务新模式,构建青少年体育赛事、健身指导、技能培训、服务咨询、体质监测等综合性青少年体育网络服务平台。

13、推动青少年体育+公益化发展。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向广大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大对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的青少年体育政策、场地设施等扶持力度,开展送教送课等公益性体育活动,着力打造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公益品牌。

14、推动青少年体育+区域化发展。加大“川渝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奔跑吧·少年”等系列活动的联动合作,创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亲子运动等系列赛事活动。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拓宽跨区域联合培养、异地培养的途径。

05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打造全新发展格局。各级体育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认识青少年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发挥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研制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全省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财政扶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各级体育部门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统筹安排财政、体育彩票公益金等经费支持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竞赛活动、场地设施等工作开展。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

(三)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良性发展环境。各级体育部门、体育社会组织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工作理念,牢固树立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建立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科学应对的疫情、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参与人员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四)坚持法治治理,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提升青少年体育现代化治理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的机制和渠道,狠抓反腐倡廉和行业作风建设,强化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责任,搭建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竞赛平台。

(五)创新考核机制,加强监督评估效果。各级体育部门要重点围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促进等方面建立以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技能和文化成绩等相结合的动态监督机制。


文章来源:四川省体育局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