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专家观点

浅谈——研学旅行

2018-06-19

中国古代做学问者“游学”,高僧有“云游”,“游”在古代的意思并非旅游,倒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在行进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扶危济困,拯救苍生。

看来,古代做学问者已经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真理,而现代教育却在教室的围栏里让孩子们刻苦钻研着前人写在纸上的成果,并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应试”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关键词,为了“应试”,中式教育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本标准化,教师专业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强控制。

近来此种教育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无数的专家学者也都在呼吁一种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出现。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2014年7月14日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2014年8月21日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其中第(九)条这样写道: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2014年7月14日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2016年11月30日发布《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8号)《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表示:

今日中国很多地区不敢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这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或者说是一个顽疾。

其原因也很清楚,担心发生意外事故,学校怕打官司、负不起责任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也可以说是在突破重围。尤为可贵的是,意见不是随意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教育部在若干城市多年试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我去过该项目的实验城市之一的西安,那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制度性的运作,学生们去秦岭、去司马迁的故乡等地获益匪浅。我也到武汉市做过调研,该市教育局坚持举办夏令营活动近20年,每年都有万名左右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为什么研学旅行会受到学生及其父母的特别欢迎?

我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将近20年,特别是关注和研究夏令营活动10多年,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是: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

所谓体验性,是说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更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所谓群体性,是说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所以,美国每年约有600万青少年参加夏令营活动,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交到了新朋友”。显然,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受到特别的欢迎。研学旅行承载着教育功能 。

在游戏中学习,是我们一直以来渴望的被认为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只是先前有一些因素制约了这样的学习模式。而如今我们的教育现状已经与解放初期与文革之后与改革开放初期大不相同了。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全面加强中小学实践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社会观念在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观念在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教育环境条件在变化,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承载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大体说来,研学旅行可以承担的教育功能有如下几个:

一、道德养成教育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二、社会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国情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社区、工厂、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伟大进步,引导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育中小学生的国情意识。

四、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中小学生走进祖国名山大川、革命圣地、改革开放现场,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现场”,走进历史“现场”,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

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研学旅行更是培养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更高的标准可以把国家认同、国际视野、审美情趣加进去;而这些核心素养,单靠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的。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