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专家观点

教育思考 | 卢红星:警惕劳动教育的游戏化倾向

2020-08-23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各地因校制宜、因时节而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形成了不少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经验,走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路子。但是,一些地方的少数中小学未能真正理解《意见》意图,偏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劳动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美好思想情操,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淬炼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单调的品质。真正的劳动总是充满艰辛与劳累,没有足量付出的“劳动”不能称之为劳动,只能说是游戏、过家家,没有教育价值。


放眼一些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只是片段式、点状的劳动活动,很少有明确的劳动实践目标、系统的劳动实践体系。学校劳动教育要呼唤“农民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回归,以问题、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课程,组织学生到社区、农场等开展系统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涵养劳动价值观。


二是劳动实践缺少现场感。劳动教育只能在劳动现场中实现。我曾看到两张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照片:一张是某中学学生在土木园内参加体验钢筋绑扎的场景,学生头戴钢盔、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低头忙碌;另一张是某小学学生在彩虹农场挖土豆的场景,三位女生戴着红领巾穿着校服(短袖中裙)赤手一起抬着一筐土豆,脸上洋溢着轻松欢快的表情。两张照片一比较,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可谓一目了然。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有劳动现场感。劳动要有劳动的样子,有劳动者的穿着与姿态,有劳动工具的准备与使用,更要有劳动者的态度与意志。劳动现场感体现的是劳动责任的担当,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我的义务和职责。重视劳动现场感,让学生既重视劳动效率又注重产品质量,既重视个人感受又重视“客户”体验,从而在劳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三是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虚化。学生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在家庭中养成。目前,由于受场地、设备、人力资源等限制,学校还无法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因此要注重发挥家庭的功能、家长的力量。


学校要与家庭形成配合默契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假日,学校要布置一定数量的劳动作业。家长要与学校相向而行,支持学校的劳动作业并指导、支持孩子高质量完成,切不可游戏化,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成果。


四是劳动教育评价的随意性。目前,一些学校取消了“劳动积极分子”的评选,有的学校区别对待“劳动积极分子”和“学习积极分子”,还有的学校不但不奖励热爱劳动或者在劳动中表现好的学生,反而用劳动惩罚学生的过错,这些都很不足取。“劳动积极分子”与“学习积极分子”同样光荣,奖励要一视同仁。学校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是一种负面导向,会给学生造成劳动低人一等的错觉,这是劳动教育的大忌。


《意见》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主旨深刻,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咀嚼消化,方能正确理解党中央、国务院深远意图,在实践中克服劳动教育游戏化倾向,真正将劳动教育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夯基础,利长远。




本文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本文作者 | 卢红星 单位系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