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课程和基地: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

2021-04-02
劳动教育要在中小学切实落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有两件事具有关键意义:一是要建立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要建立劳动教育的配套基地。

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载体,课程实施是教育展开的主要路径。根据相关要求,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由必修课程+选修性质的活动课程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系统化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该明确不同年龄阶段要接受什么内容的劳动教育,进行怎样的劳动体验和实践,达成怎样的劳动教育目标。这需要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同时要留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实施的空间,也就是要以“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式的学校课程建构模式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借鉴,即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年段内容进行科学划分。为此,国家层面需要有一个整体建议或规划,供地方和学校参照执行,以保证劳动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质量。同时留出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让地方和学校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

图片

符合劳动教育特点和学生发展实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五化”原则:

一是目标多元化。劳动教育不仅有直接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态度、发展学生会劳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其他“四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劳动教育还应追求“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目标。

二是内容综合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必然是综合的,是知识、能力、技术、情感的统一体,追求的是知行合一。因此,要避免把劳动教育课程变成知识课程、学科课程,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劳动技能课程,不能用已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劳技课代替劳动教育课程。

三是载体活动化。劳动存在于实践和活动中,劳动教育课程的主导学习方式应是活动式、实践式的。所以劳动教育课程要活动化,劳动教育活动要课程化,即要以序列化的活动和实践形成课程活动系列。

四是主线实践化。劳动教育强调体验、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应突出实践中体验,突出“做中学”。在操作中学习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最重要的特点,劳动教育不可以用“虚拟实践”“思想实验”的方式进行,而必须让学生进入现场进行“实战”,没有真实的实践和操作就不存在真正的劳动教育。

五是评价多元化。劳动教育是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是多方参与、多种内容综合的学习过程。这要求劳动教育在实施中,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多样化,评价方式要过程化,以此来呼应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与课程载体的活动化。

建设好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

没有真实的体验和实践,劳动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实。而劳动教育的许多学习内容无法在校园完成,必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劳动现场。所以,建设适合学生进行劳动体验和实践的劳动基地非常重要。要保证劳动教育实施的真实有效,需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需要学校、企业、地方政府为学生提供参加生产劳动体验与实践的场所和机会。
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有三种类型:学校自己的劳动基地和场所;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社区、企业等为学生提供的劳动体验与实践的场所。

图片

学校内的劳动基地可以把现有的专业教室、校园农场、校园绿化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能在其中进行适合的劳动项目。校内的劳动教育还可以把食堂、环境的卫生保洁等工作进行设计后,将适合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项目交给学生做。如有的学校进行的班级承包环境卫生区域保洁工作、值日班级轮流到食堂协助师傅完成一些服务性工作等。学校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校园环境充满劳动教育的元素,方便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开展劳动实践。
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由于其专业性,可以进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劳动项目和配套课程的系统设计,供区域内学校分期分批到基地进行劳动实践。这种专业的劳动基地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支柱产业的特色进行专门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让中小学生从中比较系统地了解、体验当地主要产业劳动的基本情况。
推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要通过立法或制度安排,明确企业、社区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特别是为普通中小学提供支持的劳动教育责任。需要政府出面协调企业、社区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体验与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需要企业开发适合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操作的项目或课程,从而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和社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由于参与劳动教育的对象涉及学前教育的孩子一直到大学阶段的学生,所以这些劳动教育体验和实践的基地或场所,需要进行精心、系统的设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社区及企业相互配合,努力承担起各自的职责,以保证劳动基地和劳动实践项目能够支撑起不同年龄段学生劳动体验与实践。
总之,劳动教育要成为教育的常规内容并有效落实,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是必须的;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要落实到位,建立配套劳动教育基地是关键性课程资源。这两件事做好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落地生根,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10日第6版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