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速,共行远。专业行走,不仅仅是自我的踽踽独行,更需要团队的携手同行;唯有团队携手共进,才能促动彼此共同发展。二十多年来,季俊昌领衔的课题组由研究群落到研究团队至名师工作室,其专业行走及成长的经历与事实证明了这一论说。
1996年1月,季俊昌由利津县实验学校调入东营市教育中心,由语文教师转型为教育科研工作者;2006年5月东营市教育中心与东营市教学研究室整合成立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俊昌任教育科研室副主任并主持室工作,继续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2012年5月,季俊昌再次转型,进入他比较陌生的教育宣传领域。 自2001年至2021年,这20年间,无论是做教育科研管理,还是做教育宣传,季俊昌与他的研究团队始终携手行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他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聚焦课题研究与实验,领衔成立研究共同体的“自组织”(或称“研究群落”),到由东营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季俊昌名师工作室”这一官方认可的“团队组织”;从意识到唯有团队力量才能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到真切体会到抱团发展,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才能共生共长,季俊昌充分体悟到了“在团队行走中激活智慧生长力量”的专业成长价值与职业成就的意义。 以共同的目标和志趣 凝练团队行走的愿景 从个人成长走向团队协作,是季俊昌教职生涯的一种经历,也是其专业发展的无法回避的一个过程和生活累积。 1981年7月季俊昌中师毕业后从教,先是在利津县大赵中学任教,后调利津二中,再入利津县实验学校,在基层中学教授语文近15年,季俊昌所带班级中考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全县或全市第一。 1996年1月,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季俊昌被东营市教委选调到东营市教育中心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从教学一线进入教育科研领域,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季俊昌尽快主动适应新角色,在课题管理与研究、教科成果实验推广、科研骨干培训、科研典型提升推介、教育理论普及等方面,他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遗余力地付出着自己的热情与干劲。 进入东营市教育中心后,季俊昌先是具体负责编辑《东营教育研究》杂志,之后参与组织了全市“单元达标教学”、“诱思探究教学”、“创新教育”等十余项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验推广工作。在大面积大力度推广先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的季俊昌对教学、对研究、对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特别是1998年,东营市教委先是组织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崔相录研究员主持的“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承担了分课题“地域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之后启动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五个转变”的研究与实验,作为这两个项目组核心成员的季俊昌,在受命参与理论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变教师讲解为引导学生自省自悟;变教师提问为诱导学生发问;变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涉及动手的教学中变教师演示为教导学生独立操作;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管理,这‘五个转变’是市教委王永华副主任倡行并牵头负责、市教育中心与市教研室合力推动的一项全市整体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期间取得的每项成果,是集体攻关研究的结果。”季俊昌在一次全市“五个转变”研究与实验工作报告会上由衷地说。 在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分课题“地域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研究过程中,季俊昌更是亲历并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物化成果《地域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由11个子课题研究成果构成,其中6个是由季俊昌领衔的子课题组完成的。“没有集体的研究劳动,也就没有《地域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一书的出版面世。”时任市教委副主任、该书主编之一王永华曾如是说。 劳苦的研究却让季俊昌及其合作者收获了甘甜的成果。2002年,以季俊昌与部分核心成员具名申报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实施“五个转变”的研究与实验》(首位)、《地域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位次2)、《“诱思探究教学”应用推广研究》(位次3)都荣获首届山东省省级(中等以下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尽管季俊昌及其合作者所形成的研究群落,是在被动的“任务驱动”中形成的,但在组织参加首届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评选、直至成果获奖的过程中,季俊昌逐渐认识到,唯有共同的目标和志趣,才能凝聚团队行走的目标,因为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成果培育与推广,都离不开集体作为,离不开团队力量。于是,重视课题组建设,加强团队攻关研究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这也成为他后续以研究项目为抓手,积极组建研究团队、成立项目工作室的行动发轫。 在课题研究中磨砺团 队行走的意志与能力 《商君书•画策》云:“天下胜,是故合力。”其意为赢得天下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建设不能完全停留在个体单方面的努力上,需要在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下,集合多方面的力量,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达致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课题研究是合力作为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有效方式。2002年3月,季俊昌首次独立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研究”获准立项。为了做好这个研究项目,他联合了全市有思想、有作为、有影响的10余名中小学校长开展了攻关研究。他把这群教育寻梦者召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追寻,借助课题研究带领着这群寻梦者激情前行。可以说,该课题在促进部分学校管理水平和境界提升的同时,也改变和再造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校长对学校管理的认识、态度与行为。 期间,研究成果《全员性交互式规范化学生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刊于《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2期;《教师人本化管理的理性探讨》刊于《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两篇文章都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2006年5月,季俊昌主持的“基于人本发展的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进一步表明了这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2007年1月,该课题研究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2007年12月,季俊昌与课题组核心成员明玮等具名申报的“基于人本发展的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6年6月,季俊昌申报的“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他看来,这又是一个“组团训练”的好机会。这也是季俊昌首次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而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为此,他聚合了十余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经过两年的聚力攻关研究,2008年5月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期间,研究成果《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素质:反思能力》刊于《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2012年9月,季俊昌与课题组核心成员曹同国等具名申报参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精品课题,该课题成为东营市唯一获奖的项目。 参与季俊昌领衔的两项省级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不仅消除了做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且对于他们深入理解、深化实践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提升反思意识和了解自身行为,从繁琐单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脱身,从而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体会职业价值和增强自信、自尊、自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成果培育中积蓄 团队成长的勇气与力量 课题研究团队带动学校团队发展,是季俊昌致力团队行走的一种重要形式。故而在推进以上两项课题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既是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也是一个子课题研究组织。季俊昌十分重视与实验学校教师的互动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实验学校指导课题研究,不仅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诊断教师的研究效果,而且积极助力实验学校结合实际打造自己的科研品牌和素质教育特色。 2004年,季俊昌与课题组核心成员高峰校长所主政的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对接时,大多数教师没有课题意识,缺乏科研方法与研究能力,仅凭经验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彼时高峰校长主导的“幸福教育”,对教师而言只是一句口号,并未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一状况,季俊昌从指导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故事入手,引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自己“教”与学生“学”的幸福行动与感受。在学校这个层面,他专业助力高峰校长确立了“幸福教育”研究与实践方向,通过建设幸福教育文化、发展幸福教师、开发实施幸福课程、建构幸福课堂、建设幸福校园,达到培养幸福学生的目的。在高峰校长的密切配合下,季俊昌协同省内外有关专家全力锻造“幸福教育”品牌。经过不懈努力,胜利四小以“幸福教育”研究与实践为载体,在全力推进课程与课堂改革、加强学生体验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7年12月,《“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第二届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进一步推广“幸福教育”实践研究成果,2008年5月季俊昌与高峰校长策划并组织了“全国首届‘幸福课’名师教学观摩大会暨‘幸福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现场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产生了较大影响,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山东省教科所亓殿强所长、东营市人民政府王吉能副市长等领导和专家亲临大会,并现场考察指导“幸福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2009年6月,他又与高峰校长策划并组织举办了“东营市‘幸福教育’理论研讨暨成果推广现场会”,从而使胜利四小的“幸福教育”品牌越擦越亮。“幸福教育”的发起人高峰校长,也在领衔研究与实践中成长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和齐鲁名校长。 2007年,季俊昌又跟踪指导了利津县北宋一中“‘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他无数次深入该校进行课堂观察,与老师们座谈交流,与校长李志欣深度会谈。李志欣看着因日夜操劳而更加消瘦的季俊昌,眼眶有些湿润。回忆起当时的忙碌奔波,李志欣动情地说,“季老师这么下功夫帮我们学校提升研究水平,无私助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是再做不出成绩来真的是没脸对他。” “如何能够让这些校长们好好干?做学问,最需要的是使命感,我自己得身先士卒。”季俊昌说得坚定。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对北宋一中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的长篇教改经验文章《“零”作业: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引爆点——利津县北宋一中“零”作业下教学改革探索》发表在《山东教育》上。文章一经刊出,迅即在整个山东省引起较大反响。喜讯随之而来,2011年3月,该成果荣获山东省教育厅“十一五”山东地方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2012年2月和2014年7月,先后两次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8月,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零”作业教学改革的首倡者和领衔研究者李志欣校长,借助“‘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这一课题,不仅带领利津县北宋镇实验中学这所农村学校走出发展困境,成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而且他本人也由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校长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这些年,季俊昌一直行走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努力把“软科研”变为学校的“硬实力”。经他指导,东营区一中、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东营区景苑幼儿园等2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不仅为这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也为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增加了内生动力,更使东营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被原山东省教科所的有关专家誉为“东营现象”。 在成果物化与推广中锻造 团队行走的专业发展力 工作室或研究团队是创新实践与研究的工作引擎,它能发挥名家(名师)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实践与研究中培养具有扎实的探索能力与实践素质的骨干队伍。悟道于此,季俊昌就借助项目研究,多次聚合志同道合的校长或教师,共享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和发展自己的使命与价值。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季俊昌的脑海中一直环绕着一个念头,好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一定要传播出去才能引起更多的讨论与创新。而此前的成功实践,也让他多了几分底气。经过深思熟虑,季俊昌就把结合课题(项目)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达,并以成熟的物质形态展示出来,也即加强成果的物化与呈现,作为推进教育科研、锻造学术团队、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他认为,“成果物化”不仅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也是促动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刻反思的有效路径,更是促使他们进一步创新实践、持续成长的加油站。 2007年,经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同意,季俊昌运筹并启动了《市域教育创新研究书系》的编撰工作。他联合9个专业素养高的科研员和名校长成立了《市域教育创新研究书系》编委会,对东营市“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涌现出的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检视。这套丛书既有市级层面科研成果的呈现,如《中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经验·案例:中小学德育新路探索》,特别是《市域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一书,收录了30个有影响的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又有学校层面专题研究成果的面世,如东营市特校的《理论·实践:残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东营市胜利四小的《幸福教育的叙事研究》、东营市实验小学的《生活德育的实践探索》和河口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新思维》。 时任东营市教育局局长、该丛书总主编张洪生在“总序”中说,“体现着我市科研学术团队和实践研究群体探索劳动成果的《市域教育创新研究书系》的面世,是我市多年来重视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行动与结果的使然。”季俊昌首次领衔组编丛书并由济南出版社无偿出版后,极大地提振了他聚合专业力量开展成果物化、带动团队专业行走的信心。 2008年,季俊昌联合张广利、王德华等8位名校长或教育科研管理者,开展了“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实践研究”专题探讨。这是季俊昌首次聚焦“课程教学改革”、以成果物化为载体而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东营市从2001年结合新课改实施,创新性实践与研究“课堂教学‘五个转变’”,到2005年提出并实施“和谐课堂建设”教学改革,再到2008年实验推广“和谐高效教学”,“和谐”与“高效”一直是东营市教学改革的主旨。 为此,专业思想灵敏的季俊昌及其研究团队,启动了《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编撰工作。历时一年多,在核心成员(分册主编)的积极努力下,由东营区一中《“竞和”高效课堂建设研究》、东营市胜利四中《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等8本书集成的《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实践研究丛书》,2009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后,随即产生影响,《中国教师》《中小学教师培训》《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等杂志相继发表书评予以推介。 2010年,季俊昌又联合宋卫忠、张志湖等9位名校长,再次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启动了10个分课题为支架的“课程与教学校本行动研究”成果物化工作。季俊昌任丛书总主编,9位名校长任分册主编;由季俊昌统领,分册主编以本校骨干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展开攻关研究,边研究边撰写书稿。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由河口一中《普通高中校本德育创新探索与实践》、东营市胜利六中《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等10本书构成的《课程与教学校本行动研究丛书》,2011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随着聚焦“课程教学改革”校本研究成果物化及推广工作的推进,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和示范效应,东营市更多的学校不仅重视课题研究、重视成果物化与推广,而且以科研为先导,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发展、育人文化建设已蔚然成风。2012年,杨国营、王明普等5位名校长主动联系季俊昌,相约组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团队,边研究边物化出版《课程教学改革新视野丛书》。在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的大力支持下,该丛书(5本)当年就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季俊昌主编的第四套指向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与实践的《魅力教育校本实践书系》,由济南出版社陆续推出东营市课程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物化成果,至今已出版12本。 季俊昌作为每套丛书的总主编,他在分册主编的配合下,与其所在学校的撰稿团队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论编写框架,细化写作提纲,明确主要观点和写作思路。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他耐心地给每个团队成员提供资料和信心支持。而多次的成果梳理,从多个维度展示了东营教育教学创新的精神风貌;成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一种专业磨砺,也是督促其前行的一种专业激励。因此,注重课程与教学成果的梳理总结和提升推介,成为东营市深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又一行动经验。 在成果物化与推广过程中,季俊昌和参与这一行动的校长、及校长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结伴行走,经过深度的专业交往与思想交流,彼此建立了密切联系和深厚情谊。特别是那些有教育情怀、有专业理想的校长和教师,经此磨砺,大多成为东营市名校长名教师,有人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人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还有人成长为“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 在不懈追求中努力 放大“名师工作室”效力 季俊昌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专业作为与贡献受到认可,2014年东营市教育局正式命名季俊昌研究团队为“季俊昌名师工作室”。多年来,指向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发展、育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实践研究,不仅促进了研究团队中核心成员校长的专业成长,而且校长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得到了历练,迅速成长为县区级、市级乃至省级名师;季俊昌领衔的研究团队从此享誉教育界。2021年1月18日,《山东教育报》以《季俊昌:黄河口的课改“摆渡人”》为题,整版推出季俊昌及其团队专业发展实绩与事迹;2021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报》以《季俊昌:从“学术引路人”到“成果推广者”》为题,报道了季俊昌成人成已的事迹。 季俊昌说,教育人必须努力追求提高教育的魅力,使教育具有应有的感召性、愉悦性、自由性、渗透性和整合性,从而创造营建出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洋溢着蓬勃生命力、充满着和谐美与幸福感的魅力教育。为了帮助学校擦亮教育科研与成果推广的魅力,季俊昌仍旧不知疲倦,劳心劳力地奔波在一线。 “如果没有他,可能我们的课改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实践层面,停留在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走的阶段。”东营市海河幼儿园园长宋丽萍说。海河幼儿园1997年建园以来就致力于“快乐教育”研究,但一直难以突破,园长宋丽萍找到季俊昌寻求解决办法。季俊昌实地考察调研后发现,该园的“快乐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喊口号”上,研究与实践既不深入,更不成体系,于是他与宋园长及骨干教师思维碰撞后,确立了“快乐教育”课程化实践的改革路向。 在季俊昌的专业指导下,宋园长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路径,走出了课程改革的困境。从零散到系统,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打碎敲”到“课程统整”,2018年海河幼儿园自然而然地收获了一枚甘甜的果实——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季俊昌不愧为“摆渡人”。在他的专业指导下,“曹同国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魏瑞霞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周丽萍齐鲁名师工作室”等,都有不俗的表现……季俊昌以一己之力为诸多教育人的专业成长铺路架梯,引领和督促他们从安于现状走向自我突破,从囿于平常平淡走向声名鹊起。 季俊昌的教育情怀与专业能量还不仅仅在于服务、影响东营本地,他还辐射到全国其它地区。2018年3月,北京市密云区教委为补齐区域内教育短板,形成区域内教育合力,推动区域内名校长建设工程实施,探索一条新型的名校长成长之路,成立了第二届名校长工作室,由特级教师、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李志欣担任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季俊昌被聘为该工作室的理论指导专家。 “李志欣名校长工作室”成立后,季俊昌不辞劳苦,由东营多次乘车赴密云,与李志欣一起,按照“课题带动、任务驱动、专家促动、自我创动”的原则,设计了专家、校长、教师多方参与、协作培养机制。季俊昌作为指导专家,亲临七所成员校现场“体检”——通过听校长汇报、进教室听课、访谈问卷、查阅档案资料、观察学校环境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成员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个性化建议。 季俊昌发现,各学校本身做了很多工作,理念也不落后,教师干劲十足,教育效果也不错,但是文化理念、制度建设、课程与教学、师生成长等方面缺乏一致性逻辑的梳理与建构,几所学校呈现出面貌基本一致、特色不突出、内涵欠深刻的问题,无法凝练成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时效性的提升方案。 “成员校形形色色的实践与探索,就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满校园里无序滚动。”意识到成员校存在的办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断层问题,季俊昌与李志欣商定从文化入手,助推各成员校走上优质发展之路。 三年来,在季俊昌与各成员校多次磨合研讨中,使其找到并确定了符合自己学校传统文化、发展实际的课题,如“‘全学习’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精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心成长研究”、“唤醒教育实践研究”等。季俊昌说:“明确校长的专业在哪儿,工作室抓住了关键。”在季俊昌的专业指导下,“李志欣名校长工作室”工作参与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校长的成长,还辐射到学校教管干部、一线教师,对于促进区域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24日“校长周刊”第5版对“李志欣名校长工作室”的实践探索做了专题报道。 走笔至此,笔者在心底不由地萌发出一种思考,在新时代,季俊昌的意义与价值到底是什么?对其本人来说,他树立了一名中国“大先生”的形象,他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生命的解放和责任的担当,他始终渴望自己职业生命的持续飞跃、不断突破,能够有思想地活着。 而校长或教师发展,需要一个思想不同、目标一致、去中心化的成长“自组织”(研究群落),在这个组织里,同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唤醒、相互点亮,和而不同、携手共进。季俊昌自觉地去营建这样的“自组织”,利用自身人格和专业魅力,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为众多校长、老师和团队创造再次专业成长的机遇和平台。他珍视团队成员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主张,将其变成珍贵的教学成果和文化产品,创造条件在学校或更大范围内推广;他帮助校长或教师规划走向卓越的路径,鼓励他们养成教育家的气质:敏于教育发展的盲点,善于把握社会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勇于探索教育的难点;顺应他们的个性与兴趣,呵护他们的缺点和偶尔的失误,让他们都有尊严地成长成功,从而构建形成一个以季俊昌为原点的专业生命系统,实现了团队的共生共长。季俊昌充满教育情怀的服务型领导力昭然若示,这或许就是其团队激活智慧生长力量的源泉。 更须要说的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主要方式、自觉发展为动力源泉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追求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季俊昌以及他所用心经营的各样研究团队的成长姿态与生命力量,更加显现出其前瞻性、先进性与示范性。 来源:《中国教师报》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