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如何发展素质教育,切实提高育人水平,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二十七场“研学转变教学方式,实践赋能‘双减’落地——广东省中学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实践课例研讨活动”正式开讲。具体说了什么跟着小研一起来看~
01
本次活动重点聚焦中学地理如何开展研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开展跨学的主题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问题。
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评课、教研沙龙和专家讲座四个环节,分享广东地理学科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地理学科育人功能与价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
课例展示环节充分展示了广东地理学科课改特色和品牌。
广东地理学科课积极探索基于自然和社会真实情境,开展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02
如来自揭阳第一中学榕江新城学校倪婉玲老师展示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例,采用户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倪婉玲老师带领学生野外地貌考察
通过组织学生在家乡开展研学考察,寻找风化作用的证据,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
分析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对于乡土地理不具有的冰川作用,回归课堂。
通过实景图文资料开展“云研学”,分析冰川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差异,建立内、外辩证统一的观点。
03
广东地理学科课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如来自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地理和研学旅行教研员邹金伟老师展示的研学实践课例是《深圳湾城市建设与发展》。
通过组织学生到深圳的海上世界实地调查,寻找蛇口地区填海造陆的证据,并描述深圳城市发展变化。
△邹金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研学探究
通过人才公园实地调查,说明人才公园为深圳宜居城市建设所起的作用。
通过深圳湾红树林实地调查,探究保护红树林在海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意义。
整个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研学任务,任务融合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引导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感悟人地协调,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省教育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注重跨学科主题研学课程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优势。
这是深化新时代育人方式的变革,对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来源于羊城晚报,作者:孙唯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