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均可以通过自己脑力劳动或者体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周围的世界,能够帮助这个世界朝更光明的方向发展,这时他个人生活的意义感会在劳动中得到确证。
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对劳动形态的分析,二是对教育形态的分析。就劳动形态来讲有三个最重要的变革,第一是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第二是广义的服务业对整个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根据中国2018年的数据,第三产业占比53.3%。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到70%左右。第三就是复合型的劳动,即混合性的劳动越来越常见。这种混合表现在劳动类属的复合性上,也表现在劳动方式的多元变化上。这三条决定着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要加强前瞻性,要考虑到科技含量增加意味着什么,服务性劳动的增加意味着什么,然后再去开展劳动教育。
还需要补充一点,就是目前重复性的枯燥劳动并没有完全消失,如何引导儿童看待这类劳动很重要。要明白地告诉所有学生,只要是劳动就会耗费体力或者脑力,这种付出是彰显个人能力、对社会做贡献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一种方式。所以,劳动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领域是个体的尊严,靠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支持家庭、为社会做贡献是非常光荣的,相反,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教育形态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标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种分类。现在我们要让儿童进行那些有切身体验参与感的教育活动,儿童一出生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儿童对游戏的参与是否可以跟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有没有表现劳动价值的可能性?劳动教育在形态上面可以有很多生动、接地气、受儿童欢迎的形式。我们可以以有趣、孩子喜欢的方式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劳动。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但是不等同于体力劳动,劳动本身是教育又不是教育,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这个很重要。把一些学生放到田里去,让他们种菜一定有教育意义吗?我看未必。我觉得劳动教育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让儿童去从事某项工作,不是把他们赶到劳动现场,儿童就一定会接受到我们所期待的劳动教育。
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总是想少干多得,有些人逃避劳动,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生活即教育”理念是陶行知先生重要教育理念之一,除了在学校,回到家,家长可以利用聊天、吃饭、散步的时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是不会造假的,生活中的教育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要把劳动教育的价值观生活化。学生应从小就被施以劳动教育,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如在体力和心理上进行锻炼,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内容。养育孩子要动脑筋,建议每周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庭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有相应的奖励。
劳动教育需要家校社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今天的家校共读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让三方联动起来。
本书从多角度诠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要从青少年的角度让孩子们知道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们知道劳动对现在生活的意义、对将来生活的价值,让家长们明白劳动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改变家长的思维,改变成人的价值观。劳动者需要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目前,劳动教育的书籍、教材很多,但是高质量的很少,这本读本是经得起推敲的,我们也愿意听到诸位的批评和指正。
本文转自海淀教科院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