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研学旅行能否成为万亿级市场分流中的大赢家?
2021-08-13
教育减负的风潮席卷而来,7月底,北京的家长王敏,决定停掉女儿的校外培训班。但她并不是想给女儿减负。恰恰相反,她是发现大环境之下,培训班的课改得太简单了,这才决定退费。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超前培训,严禁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严禁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高压之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基本要歇菜了,为了活下去,很多机构开始大面积裁员。校外培训市场早已是万亿级体量,这次“双减”政策的靴子落地,必然让这个万亿级市场向外分流,在这个过程中,研学旅行受到各方关注,或将成为大赢家。
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机构倒闭等事件时有发生。此外,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而“双减”政策的落地正式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进行专项整治。“双减”政策中对校外培训机构最致命的打击之一,是要求“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有统计显示7-8月的暑假班收入占整个培训机构全年的50%左右,9月份开始的秋季班收入占整个培训机构的25%左右。不能占用各种假期进行学科类培训给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各种教育类股票集体大跌。国家旅业网还注意到,中信证券曾发布研报称,“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该研报还建议学科类培训机构尽早转型、甚至转行。报告指出,对于学科类机构,未来的政策环境或十分艰难,不确定性大,建议尽早转型。
“双减”政策实施后,没有校外培训,孩子们大把的寒暑假时间怎么过?这必将引来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研学旅行或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双减”确定了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1个地市开展试点。名单上的这些城市都是一线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他省份选择的地市肯定也都是最发达的。这些城市的家长从前都热衷让孩子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当这条路开始行不通时,家长们必然会寻找其他替代品,而把知识教育和旅行结合在一起的研学旅行自然就呼之欲出,研学旅游市场也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实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经过5年的发展,研学旅行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学旅行课题组负责人张扬对国家旅业网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的研学旅行市场还处于发展的早期,普遍被诟病的“游而不学”或“学而不游”问题都是存在的。但这只是阶段性的问题,整个市场仍然在快速地向前发展。如果将2016年11部门联合发文看作是市场发展的元年,到如今也不过5年时间。从需求端来看,由于对学生出行安全的担忧、经费不足、包括近两年疫情反复等现实原因,学校包括家长端的需求是处于陆续释放,时紧时松的状态。从供给侧来看,过去的5年更多是在进行市场教育与培育、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探索和创新、产品供给总量增长之中。我们必须看到,正是无数小而美的中间服务商和基(营)地们在把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资源转换为初级研学旅行产品,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场馆、景区能够向外输出一些稍具深度的研学课程,接待更多的研学团队,研学指导师这类新兴的职业开始涌现,高职高专开始开设研学旅行专业,这在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张扬也指出,作为横跨教育与旅游两大领域的融合型新市场,研学旅行不是概念的提出或政策的出台就代表了真正的融合,而恰恰只是走向融合的开始。无论对人力资源、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的要求都会很高,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给予足够耐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积淀。
豆神教育集团豆神美育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营告诉国家旅业网, 研学旅行是集合了教育和旅游双重属性的产品。好的研学旅行产品要根据受众群体(学生或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及产品购买决策者(家长)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可以将主题内化到学员心里。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旅游+体验的拼凑,研学活动更要注重动手学习能力。
研学旅行既然是文化的传递与传承,形式就应该更加多元,不单单从课本中看世界,更应该把世界当作课堂。比如今年暑假他们将研学营搬上了三峡游轮,让学员能深入体验游轮结构、驾驶游轮的乐趣,更是一场将中华文史贯穿与融合的创新之旅。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之前就在研学旅行赛道内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同时也一定会迎来更多新的竞争者加入。这其中,旅游业者们将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来自现在亟需转型的校外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手中大量的学生和家长数据库就是最大的优势。对于想要进入研学旅行赛道的业者,张扬和李绍营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张扬表示,要对进入的研学旅行领域抱有敬畏之心,不要因为看到目前的市场产品可能还良莠不齐,价格还是一个主要的竞争因素,就认为这是一个低门槛的领域。当前存在于市场供需两端的极大信息不对称性正在随时间而消减,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真正的融合型市场都不会是一个低门槛领域,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已显,大众旅游正在坚定的推进,两者都内含着对普惠的要求和需求,以及对产品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基地成长起来,学校与基地的直联也会是未来的方向,在去中介化的浪潮下,对于新进入研学行业的企业而言,如何找到自己在链条上的位置,想清楚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李绍营认为研学旅游产品绝对不能像旅游产品一样,不能是一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堆砌。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将要面对旅游生态的变化、市场细分后的客群分流、培养渠道强大获客能力、客人越来越清晰的出行需求目的,旅游也好,游研学产品也好,这条看似充满机遇的路走起来也要更加专业、专注和具备创新能力。旅行社转型研学旅行应更加专注客群分类后的产品研发,抛开文史、通识类旅行,也可以考虑开发户外体能、科技航天、建筑和规划、音乐艺术素养、美食烘焙、青少年外交官、海洋科技、美学设计等等领域的专注游研学产品,可以进一步深挖资源,考虑安全性、配合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之余开眼界、游之后有收获。
来源:旅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