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后,学科类培训机构凉意透骨。原本备受资本追捧的企业们,也纷纷开始考虑转型。
不少家长也在为周末去哪儿发愁:
去不了培训班,但也不能每周都在家玩儿两天吧,总要找其他渠道学点什么吧?
此前,曾有行业观点认为,“双减”政策落地后,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创新形式的研学旅行,或将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风口。
图据网络
但记者在咨询了多位机构老板后发现,尽管学科类培训遇冷,但是研学旅行的现实也没有因此变得美好,两者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机构老板:
以前只是边缘业务
现在也不打算大动
张平是成都某大型K12教培机构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在2019年就已经涉足了研学项目,毕竟可以丰富整个机构的寒暑假培训项目,给机构增加一些额外收入,当时还没有受到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影响,不管是宣传还是研学执行都还比较顺利。
不过,在他看来,当时还是主要做K12培训业务,研学项目大多是和旅行社进行合作,主要是在寒暑假到来前在校区进行宣传和招募,时间大概会在一周左右。
“一般来说,能够招到几名娃娃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大多数家长送娃娃进行研学,原因无非是两方面,一是考虑到没有带孩子出去玩的时间,二是可以让娃娃趁此机会见识下眼界。”在张平的眼中,研学往往也只是机构拓展业务的一个内容,而不是主力业务。
图据网络
之所以不是主力业务,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市场乱。不少家长曾经吐槽,长期以来,市面上的研学旅行五花八门,家长们也经常搞不清楚到底是去纯玩了,还是去真的研学了。张平表示,既然是研学,研究和学习肯定是分不开的,但很多所谓研学,更多只是“游”,基本上是带娃娃去逛景点,如果没有老师进行深入的讲述,这样的研学,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是风险大,利润薄。以北京往返一趟为例,机票价格大家都看得到,门票价格更是透明,吃住的钱虽然丰俭由人,但也是几乎透明的,“利润算都算得出来”。而风险却是无法估算的,尤其是带孩子出门,“带队老师经常全程提心吊胆,出一点事都是天大的事。”
谈及政策变化,张平表示,现在还是会进行考虑拓展研学业务,但是现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家长依然会有很多顾虑,暂时只能去到成都周边,利润被压得更薄。因此,张平暂时没打算有啥改革的大动作,“稳住现状,先活下来,多观察分析,想清楚了再说下一步”。
记者也关注到,“双减政策”落地前后,不少机构也已经涉足了研学项目。例如,好未来早已布局研学板块,投资了许多研学类企业,同时也拥有自身游学产品。而在本地,心田花开也推出了三星堆探秘古蜀文化的周末营,研学内容主要是学习青铜文化,参与青铜手工制作等。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些产品一是没有形成规模级,二是利润十分有限。
现状:
距离概念提出已有7年
但市场依然有点“乱”
对于研学旅行开始变得大热的分水岭,业界一般认为是2014年。
2014年,我国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到了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但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也快速增长,达到了7300多家。
可以看出,在政策的东风之下,研学活动也成为了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从一线反馈来看,研学旅行绝对不算是一个能挣快钱的地方,而且市场有点“乱”,也没有出现像好未来、新东方这种K12学科领域中绝对巨头的研学企业。
教育部官网截图
至于原因,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是产品乱。比如一些旅行社,把旅行线路简单粗暴加两个人文景点,就改头换面说是研学线路;
二是竞争门槛低。“太容易被复制了,比如去兵马俑的线路,你说你能做出什么特别的来?无非就是参观、动手制作、听讲解、指导写作、指导拍摄,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呢?拼手工制作?分分钟被抄袭;拼名家讲解,你都能请来的讲解员,别人难道请不动?况且这增加了成本;指导写作和拍摄就更容易被复制了。”
三是利润低。如前面张平所述,各个环节的成本几乎都是看得见的,能赚多少钱基本是个定数。再者,虽然行业内也有人精心打磨,想做精品线,但一旦上万,就注定小众。
四是风险大。“我们有次带欧洲研学,北京转机时,有个孩子早上偷偷从酒店溜出去,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孩子又没带手机,我们到处找孩子,上上下下吓了个半死。”
五是难成规模。“研学旅行高峰就在寒暑假,这还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越大,人力成本越高,临时工我们不敢用,正式工也不敢多签,毕竟,忙完那几个月,这些员工平时事情就很少,只能算养着,最多做一些周末线路来冲抵(用人成本),但周末线路家长更愿意自驾带孩子出去,成本低,还能亲子,选择我们这种研学线路的并不多。”
观点:
利好与挑战并存
发展依然要重视规律和特点
那么,“双减”能不能成为新的利好呢?多位负责人对此表示“谨慎”。“不是说孩子不去上培训班了,就会来研学,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其次,正在转型中的K12机构们也都各自虎视眈眈,这或许更会让市场进入诸侯混战。成都旅游协会研学分会会长谢慧然就表示,在传统学科培训市场受到政策调整的时候,不少K12培训企业、补习从业者、资金都将流向临近行业,向素质教育、成人教育等领域转型,会对原有研学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心田花开推出的研学项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达了相似观点,校外培训机构转向非学科培训,会是机构转型的主流。但是对于这一转型,校外培训机构也需要谨慎。毕竟这一领域原来的培训机构已经基本饱和,新的机构加入必定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当然,也有机构负责人表示,“双减”客观上肯定是对研学行业的利好,“(孩子)周末的时间空出来了,能不能争夺到孩子和家长,就看各家自身修炼的功夫了。”这也是为何很多教培机构和在线教育公司也在探索向素质教育、研学旅行转型发展的原因。
当然,市场的自我整顿和规范,也是必然的事情。“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个良心行业,而不是暴利和赚快钱的行业,研学旅行同样如此。只有尊重其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认真做好课程研发、营地打造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才能够让自己乘势而上。”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