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劳动教育怎么做?看锦江学校如此破题

2021-10-29

近年来,我国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健全体制机制、推进课程实施、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推动劳动教育改革创新。

4.jpg


近日我们走进了锦江区的几所学校,有小学也有中学。各学校都有明晰的劳动课程目标,各学段也有具体的劳动教育任务:小学重在习惯养成,初中重在掌握知识和技能,高中重在多样化职业体验,中职重在培养工匠精神。据了解,锦江区每年设立了300万元区、校“劳动教育创新专项经费”,保障劳动教育科研和项目开发等工作,让劳动教育创新“有活力”。锦江区每年都要给予劳动教育特级教师专项绩效奖励,让劳动教育教师待遇“有实惠”,并邀请全国知名劳动教育专家走进学校开展前沿专题培训,让劳动教育教师能力“有提升”。同时,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称名额向劳动教育教师倾斜,让劳动教育教师工作“有劲头”。


锦江区不仅按照劳动教育课时要求配备了专任劳动教育教师100余人,还增配了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吸纳了3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家长志愿者担任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完善了区、校两级劳动教育教研体系,将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情况纳入学校质量考核范围,设立了3个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并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案例评选,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2020年就立项了省、市、区级劳动教育专项课题31个,建立起了第一批18个‘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着力研制基地课程,不断丰富基地项目。”


 培育劳动素养

大力促进“五育”融合



盐街道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直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育人的学校系统中,将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发展自我的过程中,以理念与实践相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盐道街小学强调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立足实践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根本目的探索劳动教育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经验。发展至今,盐道街小学已将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思维、劳动精神等因子作为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一核三层”的总体目标;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求,围绕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设计了“三段四维”的学段目标,强调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劳动观念、在课堂学习中淬炼劳动关键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培育劳动必备品格。


5.jpg


盐小通过劳动进课表、进学科、融岗位、进社团、进活动等方式实施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技能赛,激发劳动热情:如在“科学实验课”中让学生自制降暑工具、生态鱼缸等;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制作笔袋、铅笔套;在“美术课”后带着孩子用自己的美术作品装饰校园;在《语文》书本中了解优秀的劳动榜样及劳动历史,制作了《校本读本》。学校认为,多门学科中都蕴含着劳动的因素,多学科联动式实施有利于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锦江实验学校是一所社区型公办新优质小学。该校依托锦江区劳动教育课题组编写的《劳动教育指南》,以“出力流汗、习得技能、锻造精神”为劳动教育核心理念,系统构建起了《悦体验、越闪亮》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群,探索实施以劳动教育助推“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路径。他们认为,“悦”是劳动情感态度,在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悦纳、改变,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体验”是参与方式,重在参与、亲身实践、关注劳动过程;“越”体现长期坚持、变量累加;“闪亮”是成长目标,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悦动”课程包括校园日常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农耕生产劳动、学习创造劳动五个实践课程模块。



锦江实验学校在传统种植园中引入现代物联网技术,建成“三趣园”智慧农场,实现了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云采集的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学生在家就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子白板等终端设备对班级土地里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情况进行远程查看和浇灌控制、实时农场环境视频监控及数据云保存,并结合农作物最优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和调节。“三趣园”智慧农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出力流汗的场所,还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进行对比学习的场景,这即是其“三趣”之“学习智趣”强调的科技创新。


据了解,锦江区还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分别在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锦江区青少年宫、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设立教师培养中心、学生活动指导中心、社会资源发展中心,保障劳动教育实施。该区还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质量综合监测,每年对学校劳动教育、学生劳动素养和家庭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监测,并开展劳动教育示范校(园)、劳动教育特级教师评选,将家庭劳动教育情况作为“最美家庭”评选的重要指标,在中小学生评优中增设“劳动之星”“劳动小能手”等称号。


 开展情景教育

实施“劳动融合课程”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简称“锦江教科院附中”)坚持“慧思雅行、立己达人”的办学理念,将“劳动融合育人课程”融入学校“慧雅”课程框架,整体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学校建设了从收纳整理到设计制作的劳动教育专用教室,以及室外农耕实践的“慧雅”农场。整合校内师资、家长资源、社会力量、高校及各行各业能工巧匠,搭建劳动教育人才高地。从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劳动分享切实发挥劳动育人价值。比如,学校专门设置了收纳整理、烘焙、维修教室、木工坊、工艺坊、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劳动教育专用教室,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场所保障,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传承劳动精神。学校还建设了集农耕文化和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室外农耕实践场地——慧雅农场,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从播种、发芽到收获的全过程,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朴素的价值观,体悟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服务家国的情怀。


娇子小学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导向,结合“博雅”办学理念提出了“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实践思路,搭建了基于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群落,建设了丰富、多元的劳动实践场所,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有集传统农耕和智慧农耕为一体的农事劳作实践场所——雅作苑,基于“互联网+”开展中草药种植,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异同,用智慧科技焕新劳动教育;有服务于川茶叶韵、川菜飘香、蜀蚕吐绣、绚丽剪纸、绮丽年画、探秘草编等课程的学习,以传承天府文化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博雅坊,力争将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融合进行;还有将家庭生活劳动和岗位体验课程相结合的实施场所——合正轩,在“家庭区”设置了客厅、卧室、厨房等,还原家庭原貌,在“社会区”中模拟医院、银行、超市等,还原社区生活实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习得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


如今,锦江各学校已经开发出花圃栽培、瓷胎竹编、活字印刷、蜀蚕吐绣等 100余个劳动项目,还建立起了劳动教育学校联盟、共享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他们还以锦江教育云平台为基地,集聚、分享区域优秀劳动教育案例、课例、微课,促进区域劳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建设劳动基地

让学生习得鲜活知识


在具体实践中,锦江各学校积极探索,形成了机制创新、课程创新、实施创新、校本创新、队伍创新、评价创新的新格局。


6.jpg


通过机制创新,搭建起了“部门协同+学校联盟+基地示范”的组织架构——地域相邻、特色相近、主题相似的学校自主缔结成发展联盟,共享课程、场地、师资等优质资源,通过改革论坛、主题研讨、教师走校等形式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品质、促进劳动教育优势集中发展。除了在劳动教育课程特色鲜明、推进途径创新、教育成果凸显的学校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校外,还联合如“七彩田野”“玫瑰园”等校外场地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劳动教育资源格局。据介绍,该区3年内计划建成校内外基地20个,实现学段全覆盖。



锦江区通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的办法,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感,习得必要的劳动技能。“七彩田野”实践基地结合学校研学、劳动日、劳动周等活动开展农业劳动教育合作,以校际合用、集中劳作、轮流护理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农业教育课程和农耕劳动体验,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农业体验劳动的教育功效,让学生在农业劳动体验中实现劳而获、劳而健、劳而乐、劳而美、劳而智。


据了解,锦江区建设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为锦江区中小学生开设了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成都蝶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在餐厅实地学习口布折叠、打扫清洁、摆碗筷等技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岷山饭店与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早于2012年便建立了合作关系,围绕“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人才培养宗旨,落实“为青春赋能、助生命出彩”的文化理念,每年组织学生到饭店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感受真实的职业、践行劳动的真谛。


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成都锦江指纹创艺空间为毗邻学校提供茶道、小小工匠、木作与设计、活字印刷等文创新体验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为锦江新时代劳动教育赋新能。


锦江学校还与区域内科研机构、文创单位,如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成都时代美术馆、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四川师范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入工厂车间,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走上田间地头,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参观科技研究所,了解前沿科技,让锦江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中学得更加鲜活的知识。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