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学新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2021-11-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等育人要求,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学校只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顶层设计,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城市小学因受学校地理位置以及校园空间时间的限制,更需要寻找载体,开发课程,加强实践力度,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在校园里发生,将劳动与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爱好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质。
缺乏必要劳动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将“无从下手”。我们追本溯源,从分析劳动教育的缺失入手,进行顶层设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尽情地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孩子自信应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力。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间的物理联系逐渐被割裂,电子产品遮住了儿童看世界的眼睛,高楼大厦阻挡了儿童探索自然的脚步,儿童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令人惊异的断裂。“自然缺失症”对成长中的儿童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1]。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没有纲领性的引领和实施范式,教学形式单一,劳动实践较长时间被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所忽视。尤其是城区的小学生,一方面由于家长面面俱到、事事周全的做法,让他们缺少劳动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在观念上对劳动理解偏颇,认为学生劳动并不是必须的,觉得劳动、做值日是一种被惩罚的行为,还有认为值日搞卫生就是劳动教育,完全扭曲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对劳动产生了抵触心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只顾个人的自我奋斗,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缺失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分数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样态,培养的人失去了心系家国、关心人类的情怀与抱负;一些学校有改变的期待,却缺乏融合学生责任担当的项目设计、实践探究;一些学校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要求不明确,缺乏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从现有的教育理念“绿色童年”出发,开展“都市田园”项目化教育,打造“自然学校”,实施“全人”教育,构建开放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教育理念顶层设计。“都市田园”教育的基本信条为:释放自然天性、回归真实生活、提升生存智慧、体验人生幸福,旨在培养以自然田园建设为基础,创建责任田园、科技田园、人文田园、艺术田园、健康田园五大田园,运用空间构建、项目整合、学习方式转变和发展性评价等策略,生成具体的学习项目,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垦荒少年。二、创造时空,主题整合——新劳动教育时空的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实践是基础,活动是载体,目的在养成,根本在树人。我们以“都市田园”新劳动教育为例,介绍学校时间与空间上的顶层设计。在学习空间的打造上,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造相关场所,将一些没有必要的景观性场所改造成学生新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有的学校限于校内现有场地的不足,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或者联系一些实践基地来进行学习空间的构建。以台州市学院路小学为例,学校充分利用两幢教学楼之间的空地,对楼顶进行绿化改造,打造出了“都市田园”五大空间:“劳动场”“实验坊”“探寻角”“生态馆”和“未来+学习中心”,五方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空间。另外,学校还对提炼了“稻田蛙鸣”“幽篁独坐”“ 花田少年”等十个校园景点,为学校“都市田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劳动教育学习内容的制定关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投入程度及达成效果。学校追求全课程理念,以项目统整学习,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各类资源,衔接国家课程,将劳动教育学习内容纳入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分年级、分班级、分模块来确定主题探究性学习。然后从模块出发,梳理各学科教材内与劳动教育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任务,引发学生结合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用研究来取代生硬、机械操作式的学习作业,加强对田园的探索,让学生既快乐又好奇地学习。以我校的“都市田园”教育为例,学校围绕“人文、科技、艺术、健康、责任”五维目标,按“田园探索”“生活智理”“创意设计”“职业体验”“公益服务”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涉及五个主题项目,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STEAM教育等相结合。“都市田园”教育更强调基于主题的统整学习,更深入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以真实田园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更侧重学科拓展、跨学科整合的田园时空的创造性劳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水平、不同的兴趣趋向,学校对项目进行分层实施。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分类项目中开发适合全校实施的项目,以行政班为单位长期实施。在这些项目的实践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兴趣班在固定时间集中实施。至于统整项目,则面向中心组成员以团队的形式深入研究项目。如此分层实施,不仅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还能照顾到精英学生。
三、多元评价、智能呈现——新劳动教育评价的顶层设计
学校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学科课程标准涉及到的“劳动教育”要求,将新劳动教育的评价纳入学校的常规评价体系中,依据学校课程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开展发展性评价,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学校设计《劳动手册》,收集记录劳动体验、劳动成果及劳动学分,开展“劳动争章”活动,综合评价学生,以雷达图的形式来呈现综合评定结果。学校依据劳动学习项目的五大模块设计奖章:“服务章”“自理章”“耕读章”“职业章”“创客章”。确定争章程序:定章——争章——评章——颁章——护章。
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的激励与学习资料的收集,注重学习成果的展示,注重学生本人及同伴、老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注重对学生整体素养的统计与分析。
“吉祥物”即时评价。学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设计卡通漫画形式的吉祥物,制作成奖卡,即时、随机地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奖励。这种方法适合低段运用,学生能够及时地得到认可与激励。自我“体验式”评价。每一个学习项目结束之后,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写下体验心语。这是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在学生学习“小树林探秘”项目后,让他们完成如下要求:“对这次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吗?在此写下你的体验心语吧”。老师“观察法”评价。新劳动教育特别强调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兴趣点、参与度、同伴合作的要素,并做反思记录,以便调整教学方案。成果“展示性”评价。对学生在劳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果进行及时展示,以激发自信。城市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从理念、时空、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进行学习主题统整,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项目化学习,完善发展性评价体制,探索城市小学新劳动教育的新样态,让学生与自然的连接和互动更加紧密,劳动热情被激发,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得到培养,创新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对学校、父母、生活更有责任心,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杨东平.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林间最后的小孩》序言[J].内蒙古教育,2011(07):60-61.[2] 张昕. 一颗白松种子的启示——谈谈自然生态环境与儿童成长的关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06):89-91.[3] 邢若琳.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市四所小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5-6.[4] 王锋旗,万永勇.勇立潮头,演绎创新风景——铅山县实验小学创新教育掠影[J].江西教育,2019(Z2):46-47.[5] 马长俊.培养新时代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校本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59-61.----------------------------[本文选自《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年第7期]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