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户外教育潮正在兴起

2021-11-06

环球教育评说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电子设备:手机、随身听、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


“电子人”时代在我们尚未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就已将我们包裹。儿童似乎天生具有“电子人”特征,在探索电子产品的各种新奇功能和电子游戏的虚拟规则方面,他们比成人更胜一筹。


电子产品、电子游戏充当了青少年儿童的“谈资”,不仅是他们的工具更是他们的社交工具、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有西方学者风趣地称:儿童是“电子人”时代的“原住民”,而成人是“电子人”时代的“移民”。教育如何应对“电子人”时代的到来?是让“移民”来适应“原住民”,还是让“原住民”来顺应更具有思考能力的“移民”呢?这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虽然,尚未有人对这个问题作出过确定的答复,但目前教育界内部更多是选择让成人以“移民”的姿态来适应“原住民”的需求,因此,当今一场基于电子产品的教育革命在悄然兴起:电子书包、电子课堂、电子实验室……


诚然,电子产品的风行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之一,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儿童与自然日益远离。儿童与自然接触时间的减少会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身心会发生紊乱。



以下一系列调研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调查发现,上网的人比不上网的人更加抑郁和孤独;

  200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89至1999年间,2至5岁儿童中超重人口数增加了36%,研究同时表明,儿童肥胖与看电视的时数呈正相关;

  2004年,西雅图儿童医院认为,学龄前儿童每天看1小时的电视会使7岁前出现多动症的概率增加10%。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儿童越来越少的自然体验对社会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远离自然的生活模式不仅会影响未来一代的健康体质,而且还将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有着潜在的巨大影响。


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让孩子在清新的田野奔跑,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股户外教育的潮流正在兴起。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或教科书向孩子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公共性、确定性和简约型,这与以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为重要特征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大相径庭,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无法用之解释复杂的世界和解决复杂世界中的问题,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英国的“田野”教育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大自然的教育价值,重新思考教室以外的空间可能发生的对孩子终生发展有用的教育机会,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户外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研学旅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于2017年9月颁布,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户外教育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推动我国的户外教育的发展。


我国需要形成教育走向“田野”的良好社会氛围,构筑户外教育的社会服务体系。教育走向“田野”需要得到家长、学校、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形成一种共识和合力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是“田野”教育的主阵地和中枢机构,负责构筑“田野”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将之与原有的课程体系衔接、协调,同时也起着指导家长和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田野”教育的协调作用。



家长积极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开展家庭“田野”教育。相关社会机构如:地质公园、旅游景点、荒野、农田、植物园、动物园等,需要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户外教育需求,并能从科学、美学、人文等不同的维度重新开发设计导游词,逐步遴选部分社会机构配备能针对不同学龄儿童开展户外学习的专职教育人员。


我国需要形成与室内教育相媲美的“田野”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走向“田野”的新方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教室以内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教室以外的教育如何发生、如何设计等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研究,构筑“田野”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探索教育走向“田野”的新方法。


(作者:刘星喜,系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