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四川省成都市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为学生全面成长蓄力赋能

2022-01-07

教育部简报〔2021〕第41期

  四川省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探索构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评价的劳动教育“生态圈”,让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追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站位谋划,着力构建“全域推进”落实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局性改革任务,将“五育融合”作为《成都教育现代化2035》十大工程之首,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组织体系、路径体系等方面建设。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对构建五育融合、学段贯通、市县校联动、家校社协同、高效保障的劳动教育一体化格局进行整体设计。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健全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集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活动指导、资源整合为一体的组织架构,完善市县校三级推动劳动教育组织体系。依托13个试点区县、94个试点学校,探索“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认定100个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培育10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培养1000名劳动教育优秀导师。

  严标准推进,着力建设“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整体设计。坚持五育并举,重点补齐短板,注重通适性与差异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保安全适度,发布《成都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项目清单》,推动各学段劳动教育有效衔接。构建课程体系。开设木工、扎染、陶艺、非遗等校本课程120余门,推动劳动教育进课表,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每周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基地集中开展劳模精神专题讲座、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集体学工学农。推动融合渗透。通过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社会劳动服务,推动形成“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金牛区、新都区等开发了《叮咚生活小镇》《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班》《普职融通职业体验训练营》等课程,编制了《启明星亮晶晶》《悦劳动》等读本,锦江区编辑出版县域《劳动教育指南》丛书,金堂县、蒲江县等开发了《乡村田园》《农耕园漫游》等系列课程。

  全社会参与,着力拓展“多元开放”实践场所。建好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将劳动场所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推动每所中小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并赋予空间多重属性,探索一室多用,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屋顶、阳台、地下等空间,建设“空中农场”“手工坊”等,开展农作物种植、金属工艺实体设计等劳动实践。如,地处中心城区的金牛区石笋街小学利用有限的场地和空间在屋顶打造出一座3000平方米的“空中农场”,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乐趣。建好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推动每个区(市、县)至少建立1所综合实践基地,通过普职联办、城乡联办、校社联办等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利用各级研学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专区,支持学校依托社区、场所等就近建立劳动教育场所460余个。其中,天府新区采用“政府统筹+企业投建+综合运营”的方式,探索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武侯区采用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方式,建设综合教育基地;新津区依托农业博览园,建设中小学农耕实践空间。近两年,全市中小学生累计参与校外劳动实践225万余人次。

  多要素支持,着力健全“安全高效”保障体系。抓好安全管理。完善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校外劳动教育“三案两书一险”制度,学校开展活动时制定活动方案、风险防控预案,向主管部门备案,与家长、企业分别签订安全协议书,按规定购买校方责任险,筑牢劳动教育安全“防火墙”。加强督导评估。将县级人民政府保障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督导内容,重点对劳动教育开课率、保障措施等情况进行督导。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劳动档案,形成学生劳动教育“数字画像”。依托“天府市民云”、成都志愿者APP等,让志愿服务处处可及、时时可做,年均覆盖青少年志愿者10万余人次。建强专业队伍。打造高校专家、教研员、学校教师、校外特聘教师4支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队伍。将劳动教育课教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范围,保障劳动教育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为劳动教育健康有序开展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来源:教育部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