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劳动教育既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但当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缺乏生命要素的渗透,学生很难获得生命的全面的发展。
生命化劳动教育以感悟生命、感受生长和体悟生活为价值诉求,以生命的充分发展为教育目标,打造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不断融会、累积对生命的理解,感受生命的生长,体悟生活的真谛,最终实现自我生命的多彩绽放。
01
生命化劳动教育的价值
感悟生命、领悟生长和体悟生活是生命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从“原初生命”到“自在生长”再到“真实生活”,三者不仅融合于生命化劳动教育目标体系之中,而且统一在交叠共生的逻辑演进过程之中。
感悟生命
是生命化劳动教育的基石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带来了理性的泛滥、价值理性的旁落甚至离场,使人对生命的认识也逐渐出现偏颇,而生命化劳动教育立意之根本就在于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其发展却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凡人的幸福”——生命获得全面的发展——就要不断追问作为“凡人”的生命意义。生命意义的实现途径是怎样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劳动,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但完成了劳动对象的改造,更锻造了人的生命并赋予其各种能力、精神、情感和品质,即劳动完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塑造。劳动不仅仅是维持生命之用,更是得以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
人如果与劳动的对立,就等于放弃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生命也逐渐变得毫无价值可言。为了避免学生在生活中只顾享乐而导致对劳动的偏废,为了让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开展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领悟生长
是生命化劳动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生命生长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发展。生命是自由的、异质化的,它不是教育的被造物,应是一种创造物,而教育本来也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的过程”。
生命和教育共振契合并统一于自由之中,教育才具生命力,并富有自主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当然,学生的生命生长虽有自由的合理性,但这种合理的自由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是在一定规约——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生命化劳动教育的本义就是让学生在课程中自主地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精神,自觉地感触劳动的价值与劳动的成就,从而获得生命自由的、个性化的舒张和创造,这恰恰也是教育的根源和作用。
体悟生活
是生命化劳动教育的必要之举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事实,是生命的表观状态和直接表达,理解生命实际就是理解生活。
然而,生活世界是复杂的,过度理性的和超设计的教育很难指导学生理解与处理世界的种种,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绑架了学生的生活,这种对学生生活的漠视等同于对学生生命的漠视。
现阶段的劳动教育过于理智化、设计化和抽象化,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生活世界是复杂的、丰富的,主体生命只有保持原初的生动和自由才能更好地存在于生活世界中。
鉴于此,劳动教育应该保留有生活张力才能保证其与生活世界建立复杂、生动、普遍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的生命鲜活起来,扩展其生命的可能性,激发生命无限的创造力。
02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
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细化劳动教育内容是培养中小学生劳动能力的起点,更是其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方式。
构建课程模型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模型的核心部分由课程的理念、目标和评价三要素构成,这代表了生命化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
围绕理念、目标和评价,从生命的视角将课程分为三大主题:生命启航、生命提掣、生活体悟。三大主题课程并非自洽的,课程的衔接内容将三大主题课程整合成为一个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有机体,使得整个课程框架更加稳定。
模型的外围是课程的保障体系,众所周知,课程的运作离不开各种保障措施的支持,学校需要设立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作为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和实施的重要支撑,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之力,使其实施落实到位、协调有序、支持有力。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模型图
开发课程体系
传统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遵循“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评价”正向路线,但这往往会造成课程的线性、单一、松散甚至各环节之间的脱节。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评价——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逆向设计,能够保证目标、评价、内容与实施等环节的联动一致与动态交流,使课程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发展。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如下
01
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首要关键点就是课程的目标设计,目标的科学性、适切性决定了课程的设计依据和发展方向。
首先,依据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确定国家层面对生命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向,增强目标与国家政策和标准的相容性。
其次,将劳动教育生命化的理念渗透于目标制定的整个过程,使生命目标明确、具体地体现在课程目标中,妥善地、准确地、科学地设计课程评价,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完善课程保障。
再次,深入研究学校实际——软硬件、师情和学情、家庭情况、社区情况等,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合情理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要强调的是,上表中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仅是概括化的、归纳化的,需要在具体课程中确定目标指向进而依据课程活动将其展开阐述。
02
选择与实施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从生命的视角出发,以生命启航、生命提掣、生命共育为主题来设计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主题设置与课程示例
03
设计课程评价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设计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评价如建立成长档案袋、撰写学习日志等,面向的是对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其目的是对劳动课程的计划进行改进。
课程的结果评价如学生课程成果评价、课程小论文式评价等,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对课程结果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利于对劳动课程的全貌进行周到细致的把握,从而能够在评价的基础上深入指导生命化劳动课程建设与改进。
03
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
实施的保障
生命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之需,关于它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等离不开各种保障措施的护航。
一方面,不论顶层设计、中观协调还是下层实施,都应相互配合、积极推进。从学校硬件层面来说,基于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开发劳动环境资源、劳动设备资源、劳动教学资源等来保障课程的实施。
从学校软件层面而言,首先,课时安排上,设置专门的课时,让部分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使之真正走进课表,走进课堂;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造“双师型”专业劳动教育教师团队(既深谙劳动教育规律,认同生命化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又具备相当的劳动技能经验和技术的教师队伍),这是保障其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再次,做好评价制度保障。按课程评价方案积极推进落实课程评价工作,促进课程的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开展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生命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了诸多职业体验、家庭劳动等方面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呼应。学校应着力梳理课程所需的校外资源和可合作的家委会资源、企业资源、他校资源等并与课程相匹配,积极开发、拓展家校、校企、校校合作,为课程提供软硬件资源。
生命化劳动教育是以劳动教育为基础来打造生命教育平台,并以此构建生命化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其真正走入课堂,走上讲台,实现常态化开展。
▌来源丨《教学与管理》,原文有删减
▌作者丨林宝磊,山东省实验中学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