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劳”有所得

2022-01-17

教育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劳动教育本身就是生存教育、实践教育、永恒教育、全民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未来教育、全人教育。劳动教育属性的丰富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机制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是不言自明。

 

——徐长发,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并在劳动创造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1.jpg

萧山世纪实验小学农耕文化博物馆实景照片 趋势设计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幸福成长,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也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在校园构建劳动教育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建怎样的劳动教育基地,

才能让学生“劳”有所得?


劳动教育能够联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职业世界,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带给学生“真实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基于此,劳动教育基地的创建要结合地方自然资源、挖掘人文历史脉络、立足区域经济特色,与真实的世界建立链接,让学生“劳”有所得。


2.jpg

食品共享工厂,四川


PART 1

结合地方自然资源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结合地方自然资源,创建农业种植、特色养殖等教育基地,让劳动教育回归自然,回归乡土,连通教育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它们的农业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3.jpg


创建种植园地,通过开展一系列农业种植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常见瓜果蔬菜及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和过程,让学生在辛苦劳作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珍惜粮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劳动基地引入现代化环境监测和自动灌溉系统,能够实时观测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环境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激发孩子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同时结合多学科课程的融合,增强学生劳动思维及创新能力。



搭建市集工坊,通过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卖菜营销、将劳动成果制作成美食等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并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实现劳动课程与社会、家庭之间的有机结合



动物养殖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养护管理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与动物的情感,增强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4.jpg

鸡舍,越南


PART 2

挖掘人文历史脉络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挖掘人文历史的脉络,打造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教育等特色教育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劳动、文化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了劳动的价值


农耕文化馆内利用实物和VR配合还原农户生活、耕作等一系列农业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农耕精神的魅力,通过实物的体验,更深入地理解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


融合地域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创建编织教室、布艺教室、陶艺教室、木刻教室、剪纸教室等,让学生在熟悉掌握工艺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对民族艺术的兴趣

7.jpg

PART 3

立足区域经济特色


——学好一技在手,走遍天下不愁


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创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劳动基地,开设生活化、职业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将职业精神与劳动教育链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认识家乡的产业发展的同时建立更深的情感

8.jpg

西点职业培训教育中心,美国


温馨、舒适的花艺教室让学生沉浸其中,通过花卉识别、植物养护、插花技艺、店铺模拟等的拓展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多功能烹饪教室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课程各阶段的参与和互动。



同时可链接学校餐厅,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家长参观品尝,学生可为“顾客”服务,作为他们劳动实践训练的一部分,同时培养他们交流共享的能力


围绕着体验教学的原则来设计车航模教室,通过跨学科实践交流,培养学生协作、专注的能力,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成果的快乐。


基于实际操作环境的协作实验室、操作室,可开展金属加工、制造、维修等劳动基地课程,有助于确保学生技能的培养,养成认真负责的品质。


9.jpg西点职业培训教育中心,美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劳动教育传递的是精神价值与行动价值的统一。学校在基于自然、历史人文、区域经济等场景特色创建劳动教育基地的同时,也要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学校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10.jpg

图为该学校举办收获节


来源:趋势文化设计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