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马牧青:研学需要阵地,更需要生活场景

2022-03-09
摘要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文教合作需要体验教育,不止阵地或基地,更在于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需要场景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书,生活和生产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体验场景。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通知》从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8项具体举措,要求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大体包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走出去有阵地,二是引进来有校园,三是推进“文教合作”机制,搭建“文教合作”平台,优秀典型示范引领。
所谓走出去有阵地,就是“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建设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有效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所谓引进来有校园,就是“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开展文化进校园系列服务,支持学校课后服务,推动红色旅游资源进校园”。至于文教合作,我的理解是多层面的,首先是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管理职能的合作,然后是合作手段、方法和路径,包括知行合一、文旅融合、体验教育等。
“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是一个重要研学目标,“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也只是研学路径之一,包括“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在内的研学教育最关键的是社会实践,归根结底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生产和生活体验才是最真实、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研学活动。

1.jpg

 


0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文教合作需要体验教育,不止阵地或基地,更在于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这个“通知”触及和推动的是文教合作及社会实践,既然要走出学校、深入社会,那就攸关青、少、幼年的研学旅行和亲子游乐。进一步说,文教合作一定会延伸到体验教育、旅游活动以及文旅融合。
“通知”提到了阵地、基地和平台,也提到了社会实践活动与文化产品供给。既如此,绝不仅限于“通知”中所涉及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剧场、红色旅游景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剧场、博物馆、纪念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等在内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更关键的是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场所;也绝不仅限于在校教育和教师,更包括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与整个社会环境和风气的耳濡目染。
这就需要场所,尤其是带有体验教育场景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育阵地和基地。因为当前已进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更高层次的体验经济时代,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这在世界范围内早已取得共识。
素质教育下的文教合作需要场景体验,不止是知识层面的,更是技能层面的,还有精神素养层面的。如果说,读万卷书是知识和精神层面的理论性教育,那么行万里路就是一种技能和意志层面的实践性教育,说到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实践性教育需要体验,需要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并自我发展。
体验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近些年,我国学者对“体验”的涵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探讨,主要形成“图景思维说”“情感说”“特殊活动说”“意义建构说” “感受领悟说”等观点。这些观点涵盖面很宽泛,却倾向于单一,如“图景思维说”侧重于场景和思维导向;“情感说”进一步触及情境,即有情感教育的场景乃至境界;“特殊活动说”指可以是一场有主题性、有情节的活动;“意义建构说”侧重于教育功能和意义,这与三部门最新发布的“通知”精神相符;“感受领悟说”则指向更高层面的励志、修身和养性。也许综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说明体验教育的多重功能和意义。
刘惊铎先生把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并提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的理论命题,奠定了体验在中国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
其在《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澄清了体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理论上把体验类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并将体验教育深入运用到我国大、中、小学校的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他指出了一种方法和路径,目标是达到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教育实效。这种图景式体验无疑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场景感,也更具有体验教育效果和价值,还可以与场景式旅游体验结合。

2.jpg

事实上,体验教育,知行合一,中外同理,古今贯之。
“知行合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明代王守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可从两个方面释义: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笃守知行合一,甚至于为此不惜把自己的名字由“文浚”也改成“行知”。
陶先生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思想,其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的教育派别,旨在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种教育思想,老一辈革命家都曾践行过。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不辞劳苦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即使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十年动乱时期,也存在“半工半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体验教育与学习实践活动,当然政策层面失之偏颇,甚至走了极端。
体验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用 “心”感悟,在体验中感受生活、感受快乐,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并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因而,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应注重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同样也是研学旅行必须注重的两种效果,因此量身定制的研学课程和活动设计不可或缺。

3.jpg

 


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需要场景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书,生活和生产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体验场景。
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栖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获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意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体验教育,知行合一的“行”,不能局限于“文教合作”及行旅,而在于实际行动,通过践行进而提高品行、操行、德行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首个中国旅游日(2011年5月19日)的主题,这与徐霞客有关。
徐霞客祖上都是读书人,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却没有读死书。他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直到五十四岁去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自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足迹遍及现今的浙江、上海、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北京等19个省份,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穷究其理,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被称为“千古奇人。

4.jpg

青年毛泽东在省立湖南省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坤舆大地图》,就震撼不已,感叹世界如此之大,此后他更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别注重阅读社会“无字之书”。1913年他在《讲堂录》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萧蔚然一起,身无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游历了5个县。1918年夏,毛泽东与蔡和森历时半个多月,游学到了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几个县。1918年8月,他第一次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为勤工俭学的同学送行,从此舍小家为国家,踏上漫漫征程,“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中央广播电台总台早在2019年12月9日就已经开播的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
这档节目有涉及河西走廊、吐鲁番、苏州园林、古长安、皮影艺术、草原、山海关、陕西民俗、古诗词、甲骨文等一系列内容,囊括了“通知”中所涉及的“公共文化设施、剧场、红色旅游景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剧场、博物馆、纪念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等在内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更关键的是与中小学课本内容高度契合。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跟着书本去旅行》不仅线索来自课本,让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游历也是一大特色。在甘肃阳关的那一期节目中,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才能“出关”。通过这种高度仪式感的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5.jpg

“家在东北”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一期中,介绍了古人如何智慧地应对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恶劣天气,法宝之一就是——泥草房。人们把泥和草结合盖出泥草房,泥和草的建筑材质可以防止雨水把土都刷下来。由于北方的冬天寒冷,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会被冻出裂缝,但是在泥中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
炕是古代北方民居中必不可少的,为此,片中还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炕的工作原理:热源来自泥草房中的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生动解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感,从何演化而来。
《跟着书本去旅行》由节目衍生的体验式文化教育是文教合作的经典案例,有效“利用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来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同时兼顾了体验与场景、文化与活动、阵地与基地、沉浸与生活,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情于景,契合知行合一。
这与“通知”要求的“开展服务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并推出一批能够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寓教于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是高度一致的。刚刚发布的“通知”则为时下兴起的面向青少幼年的研学旅行和亲子游乐项目,以及博物馆、红色旅游、国潮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研学是一种体验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当研学遇上旅行,就有了“诗与远方”的风景。
无论是阵地还是场景、学习还是生活、实践还是研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融入社会。正如张辉教授所说:“从经济属性来说,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属性来说,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从社会属性来说,旅游是一种成长方式”。
这与毛泽东主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致的;与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提出的“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也是相符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一些文化旅游大国除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注重将旅游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来加以推广。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一种生活日常。换个说法,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从旅游角度讲,我们一直在路上,沿途都是风景,而风景却不止自然形胜。人生,也是一部大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命运确定了不同的主题,又赋予了不同的线索和章节,或精彩生动,或曲折苦涩,只要乐观地走下去,生活场景也许是最引人入胜、最值得回味、最动人心魄的风景。

来源:旅思马记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