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如何进行校本化建构?

2022-08-04

研学旅行是落实“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重要举措。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研学旅行要真正落地落实,学校必须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对研学旅行进行校本化探索。基地建设可以采用“自建基地+共建项目”,课程规划可以采用“主题式+项目化”,课程实施可以采用“双主导+两条线”,课程评价可以采用“三度+五维”,从而确保研学旅行的效度,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基地建设:自建+共建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知行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方式,它注重“行中学”“做中学”。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较为固定的研学基地,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才能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自建基地


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发校园绿化课程基地、生态景观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校史展厅课程基地、食堂课程基地、墙面课程基地等,让学生不走出校门也能进行形式多样的研学课程学习。


学校的书吧、陶吧、美术馆、运动馆、形体训练房等功能室也可以作为研学基地来开展场馆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场馆的作用。


只要用心开发,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都可以是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团队精神、人文素养、创造精神的摇篮,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加油站。


2
共建项目

每所学校都有可以利用的研学旅行资源,学校可在校外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基地,让学校和校外基地衔接互动。


学校的食堂每天要定点采购绿色种养殖大户和企业的大量植物、动物食品。学校可以和他们进行深度合作,借这些工厂、企业的场地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学生定期到基地参观,接受专家、技术员的现场指导,并开展一定实践体验,对技术改进、开发新项目(产品)提出建议。


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可以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学生观看战士们整理比拼、常规训练、消防演练,接受战士的队列训练、劳动自理能力训练。学生在国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体验,可以树立国防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场馆,有义务有责任向市民开放,学校可以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打造适合学生研学的线路和项目。


森林公园、乡村旅游基地、地方特色文化或经济产业需要更多的关注度,我们可以和他们联手,小手牵大手,为当地产品代言,为家乡经济作贡献。



课程规划:主题式+项目式

主题式、项目化的研究学习方向性更明确,更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主题式+项目化的方式推进。

1
体系主题式

主题式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克服当前研学旅行课程的随意性、碎片化倾向,小学生接受度、认可度、可操作度、落实度会更高。


我们可从国家课程整合中构建研学旅行体系,以“六字”为纬线,一至六年级都紧扣“六字”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坚持学科融合,五育并举。


“六字”分别指“爱”(主要是五爱教育)、“责”(主要是责任担当素养)、“礼”(主要是文明礼貌教育)、“智”(主要是智育)、“美”(主要是体育和美育)、“劳”(主要是劳动教育)。


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自建基地和共建项目的作用,从美景、美食、文化、经济等方面架构“寻访家乡”研学旅行体系,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基地去研学。


我们还可以以地域为经线,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建构课程,将一至六年级的课程主题分别设置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区县”“我们的省市”“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世界”。这样形成一个地域由小到大的开放性的体系,利于学校和教师实操。


2
内容项目化

年级课程主题的构思,仅仅是研学旅行年级主题课程校本化的初始架构,需要进一步丰富、丰满具体的课程内容。研学旅行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似乎万物皆可为媒介,但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将其都充塞为课程内容,只能根据校情、学情、师情、域情,选择重点的、针对性强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出现,从而建构起实操性很强的研学旅行年级主题课程。学校成立年级项目研究团队,由校级领导、蹲点行政、年级组长以及骨干教师组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研究项目。


项目化给予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如对中国文化进行研学,可侧重研究中国的建筑特色,可研究中国独特的翰墨文化,可了解舌尖上的中国,也可侧重研究花开中国、衣尚中国、茶香中国。


项目化还给予课程内容可更换性。项目课程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或时代变化而更换。如某班最先选择的项目是“浓浓茶香沁童心”。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家庭经济情况,先后确定了“走进奉节白帝城 感悟巴蜀文化”“美丽临江乡绸扇 香风浓浓家乡情”等八个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去。


项目化更是给予学生主体性。学生对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的未来规划,就是站在学校的主人翁、家乡的主人翁、祖国的主人翁、世界的主人翁的立场上担当规划师、建设者。


课程实施:双主导+两条线
+

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研学旅行作为一项兼具教育目的和实践体验的综合性活动,如何实施很重要。


虽然课程确定了“项目确立—项目设计—项目探究—项目发布”的校本化操作范式以及“研究方案陈述—研究报告发布—物化成果展示”的成果发布实施形态,但要真正落实“教室小课堂 、学校中课堂 、社会大课堂一体化推进”,还将面临辅导教师不足、基地容量不足、研学时间难以保障等问题,学校必须创新思路和工作机制,破解这道难题。

1
双主导

就目前来说,没有家庭的配合与支持,研学旅行课程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的。研学旅行必须坚持学校和家庭双主导。


一般来说,在区县范围内的研学旅行可以学校为显性主导、家庭为隐性主导;而区县外的研学旅行则以家庭组团为显性主导、学校为隐性主导。双主导让学生、家长、学校形成了合力,确保了研学旅行顺利实施。


双主导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


一是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因为家长参与,班级学生、家长自主组团,确保了安全,降低了学校的安全风险。


二是闲余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研学旅行将家长“裹”进来,能充分发挥家庭、学生假期闲余时间的作用。


2
两条线

研学旅行经历一番热炒后回归到了理性探索与实践阶段,正在力克商业化与碎片化。研学旅行的关键点还是在研学上,旅行是对研学的时空拓展。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以往,行万里路必须身体在路上,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坐地日行八万里成为了现实。研学旅行也就有了两条线:虚拟世界的研学旅行与现实世界的研学旅行,也就是线上与线下的研学旅行。这两条线应该有机融合,缺一不可。


如研学某地的文化,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规划与策划,先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研学旅行:通过网上收集、查阅、筛选、梳理信息,对该地域的文化形成初始研学报告;再利用线下的研学旅行:通过旅行考察、访问、调研等,对该地域的文化进行实证研学,从而修正、丰满研学报告,最终形成研学成果。


为了激发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确保研学旅行实效性,学校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三不要”“三有”。


研学旅行“三不要”。一是不要把研学旅行变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看一看、转一转,吃点东西,搞点活动的“吃喝玩乐式”;二是不要把研学旅行搞成带领学生到厂房或车间走一走,参观一下生产流程,了解一下运作情况的“走马观花式”;三是不要把研学旅行全部推给家长或第三方机构,从活动的策划到实施全由第三方机构负责的“甩手掌柜式”。


研学旅行“三有”。一是研学前有准备。教师要指导各个研学团队做好背景分析,拟定游学方案;团队分工合作,明确任务职责;查阅资料,对研学对象有初步了解。二是研学过程有指导。做好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的咨询、建议、指导等工作,指导学生要有研究意识,带着问题去实地考察研究、实验验证。三是研学后有成果梳理,组织好学生研学旅行后的成果发布、展示、评价、推广等。


课程评价:三度+五维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有评价,从而发挥评价的促进与改进功能,进一步完善课程与实施。通过探索,我们发现“三度+五维”的评价方式简洁、高效,可以完成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评价。

1
三度

一是自主度。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评价就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性,看学生是否充分自主进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是否积极研学,是否积极总结、展示与交流研学成果,是否有充分积极愉悦的体验等。


二是合作度。关注合作精神,看是否充分团结协作、分工合作,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三是开放度。研学旅行跨学科、跨领域,内容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研学中旅行,旅行中研学,决定了其过程的开放性。研学旅行注定了有可能及时对内容、方式、途径、策略等做出调整、修改、增删,以便更好地研学旅行,评价时要关注其开放度。



学校的反馈和评价主要包括:


(1)研学旅行方案设计评选。

(2)研究成果发布。每个研学旅行小组都要进行报告发布,先在班内分享,再在年级发布,最后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进行成果公告。中、高年级的研学小组撰写的研究报告可编辑成册。

(3)物化研究成果展示,包括研学日记、手抄报、手工制作。


“三度”是评价标准,更是行动指南,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真实社会,面向真实问题,和同伴一起去寻找与发现、思考与分析、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2
五维


研学旅行课程可以构建“五维一体”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对研学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一是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表现进行评价;


二是小组互评,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给予评价;


三是家长参评,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四是社会议评,社会人士、研学旅行基地等对学生的研学旅行进行评述与评价;


五是学校测评,学校通过研学旅行方案、研学旅行成果等对研学旅行进行测评。


通过五维评价,力求评价更为多元、综合、客观,进一步促进研学旅行课程更优化。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校本化建构破解了研学旅行的碎片化问题,化解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让研学旅行课程普及化、常态化、系统化、生本化,不仅解决了研学旅行实施“数量保障”的问题,还关注并解决了研学旅行的“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等问题。(廖纪元 王芳)


章来源河南省研学旅行教育协会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