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研学旅行灵魂三问:该去哪?去干嘛?怎么干?

2022-11-05

古人求知的一种模式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亲历躬行 、参证精思 ,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层次 ,古代称之为“游学”。现代教育人们也很早关注到两者的结合 ,研学旅行就是其中形式之一 。

现代研学旅行开端于日本 ,其作用很多。为推动我国研学旅行开展 ,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中提出“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教育部也发布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地理教学“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是一种开发与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观察 、实践 、探究和研究活动”。



  1  

明确主题 ,制定方案
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的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观光休闲旅行。一般观光休闲旅行多是猎奇,附加购物等商业活动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不同的气候区 、地形区,自然景观不同,大江大河各具特色,人类活动造就了不同的聚落形态和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学生研学旅行的时间有限,综合考虑学生地理教材知识的延伸、人身安全、身体承受能力、费用 、时间 、兴趣等因素,研学旅行主题必须明确。为明确主题,开展研学旅行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征集学生感兴趣或疑惑的地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地理教材知识明确参观主题,制定考察目标,确定考察范围。
如研学上海,探究河流的堆积地貌和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
研学齐鲁,探究东岳泰 山的形成和泉城济南水循环等。
根据研学旅行确定的主题,可拟定详细方案,选择行程路线和目的地 。为充分利用好学生宝贵的研学旅行时间,教师要结合每天的行程和考察项目,在充分讨论中筛选 出不同的分主题,这些分主题要与学生在地理教材中学习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相吻合。如从合肥出发“火山之旅——内蒙古阿尔山”研学旅行,可根据行程细化成:
第一段(合肥一哈 尔滨 )探寻南北差异,让学生在路途中感受不同纬度地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昼夜长短的不同;
第二段(哈 尔滨一 海拉尔)体验地理环境经度地带性的差异;
第三段(阿尔山)体验满族别样风情,领略火山魅力;
第四段 (呼伦贝尔)探究草原生态;
第五段(呼伦贝尔)仰望星空,定位星座,判断方向;
第六段(哈尔滨 )感受城市的交通运输和黑土地的魅力。
这样就将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人口与城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和选修三《旅游地理》中的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一路走来,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目前内化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  

储备知识 。激发兴趣
目前为解决研学旅行的后勤保障,大多学校都委托旅行社组织,旅行社派出导游详细讲解,导游虽知识面广,但毕竟在地理专业知识上深度和广度不足。为使研学旅行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最佳效果,学生除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外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增加知识储备有两个途径,
如一是学生自我收集,现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信息量巨大,学习方便,教师可就制定好的主题和方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储备本次研学旅行所涉及的地理知识;
二是学校可选派教师或邀请专家在研修旅行前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拓宽学生知识面。
如到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代表区域之一——重庆武隆县境内的喀斯特地区开展研学旅行,就要求学生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及教材 中自然界物质循环、水循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还要了解喀斯特地形等知识。学校可邀请专家开设喀斯特专题讲座,系统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发展的地质过程、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地表地貌代表景观——峰林、峰丛 、石林,地下地貌代表景观——天坑、溶洞、地缝、地下河、石钟乳、石笋 、边石坝、石柱,代表地区——桂林秀丽如画的峰林、昆明突兀奇绝的石林 、贵州神秘莫测 的溶洞 、黄龙丰富多彩的钙化彩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一文中指出“在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行 ’活动时,要防止一种偏向——就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就高中生而言,多一份知识储备,会增加他们的期望值,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不“喂给”他们过量知识前提下,研学旅行之前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知识储备过程中,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探究发现,并将各自的疑问带到考察中,为即将进行的实地体验埋下浓厚的求知渴望 。



  3  

实地体验 ,情境提升
研学旅行是课堂的延伸,身临其境的实地体验只会使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更加生动活泼,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三亚,当师生一起沐浴在海风椰韵中,聆听着《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音乐,欣赏着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文字的林立奇石,回味着教材上海水侵蚀地貌的内容,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来启发学生想象而创设的情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
为避免研学旅行变相成为旅游活动,实地体验中不能一看了之,研学旅行中感性感知的同时,要多一点理性思考。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是主动的参与,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研究表明学生大多倾向于“实地调查、观测”的地理教学方法。
在云南大理研学旅行时,面对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结合山峰、河流、耕地、林地、聚落的分布,师生一起认识沟谷、洪积扇、冲积扇、洪积一冲积平原、山地植被的变化,共同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成因、苍山植被垂直变化的隐含因素、苍山抬升与洱海断陷形成的内力作用。徜徉在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理古城中,面对有着一幅天然水墨山水画的大理石,思考着教材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认识大理石是地壳中的石灰岩经过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地壳的内力作用促使原来的各类岩石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同时可布置学生进一步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究大理古城及周边聚落的分布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更深层次地探究苍山洱海之间的狭窄洪积——冲积平原人口增多及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在这些自然情景中的实地体验,强化学生运用教材中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区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缩短地理教材与实际地理情境的距离,促使学生从这些现成的地理情境出发,设身处地地认识 自然或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过程和规律,挖掘研究地理的基本方法,也使探究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  
理性总结 ,反思提高
研学旅行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与课本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有主题、有选择地呈现出来,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为强化研学旅行的成效,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其重要环节是学生撰写研学旅行考察报告,内容包括:拟定题目、考察 目的、考察方法、考察内容、原始资料与野外考察结果对比、得出主要结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重点强调考察内容与课本知识的对比。
当学生一篇篇站在理论高度的文字配以精美绝伦图片的考察报告呈现出来时,带给教师的将是学生地理素养提升的惊喜。教师还可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成果,进行研学旅行成果交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专业人士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形成多样 的地理课程资源,促进地理课程资源多样化 。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人的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是在路上。”只要充分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通过研学旅行,“读书”与“旅行”会相得益彰地促进学生地理能力提升 。

来源: 地理教育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