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快看!这些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确实牛!
2022-11-14
满身汗、一脚泥,已经不再是劳动教育的唯一“调性”。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也“上新”——不仅“双脚扎进泥土里”,更要“头脑跟上新时代”。今天就跟小研一起来看看劳动教育是如何混搭科技创新的,这样“劳育”有点酷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科技课上劳动教育唱主角假期另辟时间专时磨课、语数生化多学科教师合力研讨、耗时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特制“打卡单”记录学生表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劳动教育“动真格”。“从我个人的教学和成长经历来看,参与劳动或者家务的孩子,学习能力都会更好。”对于劳动教育,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书记马静很有发言权,劳动教育也是学校自建校以来的一面鲜明旗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始终。作为以科技立校的特色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科技类课程时间超过国家规定课时的一倍,在每节科技课中,劳动教育都唱主角。学校将科学国家课程的认识植物、动物、材料拓展到种植多肉植物、养蚕、造纸桥将劳动融入到科学课中,而每次劳动都蕴藏着科技的影子。马静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一一展示了学生们的纸桥作品。一堆柔软的纸,通过构建组成足以承重一名学生体重的桥,这便是力学的奥秘。但探究物理学之前,学生们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是——桥从哪儿来?他们首先将家中的废旧纸张回收,拿到学校后,在科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纸的变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体验造纸工艺,并利用一段时间观察再生纸的形成。期间,生物老师还会向学生阐明植物的结构、以及哪些部分可以用于造纸。一个纸桥单元的完成先后历时4至5课时,每节课至少2个学科教师同堂讲授,不仅动手,更动脑。在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这样的“劳动+科技”混搭课程屡见不鲜。因为在马静看来,科技首先是自然学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动手才能带动动脑,所以学校致力将每节科技课都打造成一次劳动主题教育。寒暑假期间,科技教师牵头,联动语、数、生、化、美术教师共同备课、研讨,将劳动教育真正向各学科渗透。在科技点亮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也与科技“混搭”,实现华丽转型。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就将劳动教育搬进实验室,探究绿色农业的奥妙。在五十七中的生物实验室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劳动作品”,这些都是选修课程的研究内容。据学校德育主任周雪梅介绍,针对初中年级,每学期共有超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中以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为基调的课程数量占优。但区别于以往的劳动教育课程,五十七中劳动教育课程主打科技特色。比如,蘑菇种植、无土栽培等,就是借助科技创新完成的新型农业技术。如果说“科技+劳动”的选修课程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绿色农业的兴趣,那么,以绿色农业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就是五十七中将“科技+劳动”进行到底的学术派尝试了。周雪梅告诉记者,上学期,学校为响应国家劳动教育号召,特别在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开设趣味课题。其中包括“不同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研究性体验”“汞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等。对于五十七中的师生们来说,劳动教育不仅只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项“脑力运动”,串联学科、着眼未来。此外,周雪梅认为,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与他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信心也得以建立,一举多得。但目前,各地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指导细则尚未落地,对于如何细致开展、在哪儿开展等问题周雪梅表示出自己的疑惑与担心。“劳动教育在落实的时候,要有评价标准,分别针对各年级的指导纲要。而且劳动教育肯定不只是德育的工作,更是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周雪梅说。金秋十月,北京市密云区中学库北学区6所学校和新农村中学40余名干部、教师来到高岭学校,参加主题为“做中学 学做乡村美丽少年——农耕体验课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区所属高岭中学位于密云水库北岸,距密云县城45公里,是一所以寄宿为主的一所一贯制学校山区学校,由学前、小学、初中三部分组合而成。学校根据自身乡村元素浓郁的特点,开发了农耕体验课程。校长刘庆胜介绍,学校每个校区都有农耕实践基地,农耕课程涉及到学生课内所学的各个领域,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的最好平台。参与农耕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过程,更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锻炼提升自身素养的平台。劳动教育与课堂学习完美对接,与“培育有思想、强体魄、会做人、能做事的乡村美丽少年”的育人目标也实现了完美的对接。据介绍,学校自主研发的《农耕课程》,在1至6年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8年级则以学科实践的形式实施。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刨红薯”方案,有的割秧、收秧,有的刨红薯、捡红薯、运红薯。依据任务单,分工明确,合作井然,仅用40余分钟,就完成了农耕实践基地的“刨红薯”任务。接下来的展示环节,学生们根据前期和现场采集加工的数据、信息和实践体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成果汇报,内容涉及语文、数学、音乐、历史、地理、生物等多学科。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在学科认知方面有了提升,通过对红薯的前世今生、生长环境与价值以及高岭镇红薯产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在实践能力与方法方面也得到了锻炼。•一是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从农耕的角度进行任务设计,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例如清明节,依据“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句谚语,开展探究活动。•二是以农历二月初二春耕节和农历八月二十五丰收节为节点,围绕春耕、秋收开展农事体验实践活动,通过多学科融合开展系列综合实践课程。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课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艳秋表示,“劳动托起中国梦”是习主席在教育大会上为课改指出的新切入点,而农耕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待劳动教育的落实,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把学科知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都融入到农耕课程的实施中。为学生设计好吃,又有营养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感悟农耕文化的精髓,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对自己和祖国充满自信。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