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博物馆里只能讲解?还有这些研学活动,安排!

2023-01-08
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目的,是博物馆公共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任何机构都无法取代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因而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那到底什么是博物馆研学?

博物馆研学的热潮受到哪些因素的推动?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和要点?

在《新博物馆学手册》一书中,乔治·埃里斯·博寇提到:“最新式的博物馆希望将学校团体对博物馆的参观变成真正的教育性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从日常教学活动里走出来度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博物馆研学是由学校和博物馆开展的,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以博物馆藏品和衍生文化资源为主线,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开展的一种集中体验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课堂的载体或延伸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博物馆教育属于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应该从广义研学的角度来定义博物馆研学,即将其划分到泛研学的类别,受众范围扩大到社会公众层面。


01
博物馆研学的类别

博物馆研学的类别划分主要取决于研学所选择的博物馆类型,大致可分为历史、艺术、红色、自然、科技、民俗等多个门类。

(1)历史类
陕西文化博物馆

(2)艺术类
中华文化宫

(3)红色类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4)自然类
中国地质博物馆

(5)科技类
中国科学技术馆

(6)民俗类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02
博物馆研学的背景

(1)政策支持
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背景下,作为历史文化的聚集地,博物馆成为研学的重点场所,博物馆研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2)社会需求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市场对于传统学科教育外的研学需求迅速增加。

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专业性、安全性更容易激发潜在需求。


03
博物馆研学的展现形式和要点

(1)课程展现形式案例
以下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南海Ⅰ号”研学课程,其展现形式主要是参观讲解、活动开展等,展现内容主要是博物馆的藏品和衍生的文化资源,并对不同的学龄段进行了精细化的划分,为其制定合适的课程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Ⅰ号”研学课程的设计,关注到了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能立体化、具象化地传达文化信息。

(2)课程设置要点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提出:承办方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具体划分如下:

按照《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要求的同时,还应遵循以下要点:

①符合课程受众的年龄

一般而言研学课程的对象主要是6-18岁学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认知、需求都有所不同。

如小学生更偏向于情感认知、“玩”的元素要多一点;而中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较强,“学”的元素就要多一点。

②贴合博物馆的主题

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应紧密贴合所选博物馆的主题,围绕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衍生文化资源开展研学课程。

可以使用同一文化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不同深度的课程内容。

③课程的可接触性

与课堂教学不同,研学课程更偏向于实践教学,即课程的活动性更强。

课程所设计的信息传递方式应尽量涵盖“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立体化、全方位的模式开展教育。


04
博物馆研学活动分享

学习了那么多博物馆研学,但在实操中,博物馆研学怎么把橱窗里严肃庄重的文物请下“神坛”,让研学参与者和历史共舞呢?

我们选取了几种有意思的博物馆研学案例与你一起探讨。

研学能给博物馆带来什么?

  • (1)研学活化了博物馆文博信息传播形式,让静态的文物有了动态的故事。


鹤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吉祥的鸟类,是常和长寿、成仙联系在一起的吉兆。

北宋政和二年正月十六日,无数白鹤降临汴京宫殿,宋徽宗赵佶绘制的《瑞鹤图》,表现了这一令人震撼的情景,请问以下哪一项诗句最适合形容这幅画作?

A 鹤鸣在林樾,山谷有遗音。
B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 更看仙鹤舞,来此庆时雍。

解析:先用排除法,《瑞鹤图》和A“山谷遗音”、B“一鹤”不符,再看《瑞鹤图》主体为宫殿,和“庆”呼应,所以选C。

同样的例子还有湖南省博物馆的动态五禽戏,汉代帛画上的人物在大屏幕上跳体操,许多游客在屏幕外模仿动作,类似于跳舞机的设计实现了游客极高的参与度。

现代博物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已有足够多的电子互动资源,而研学则是给这些资源带来了一群求知的潜在用户,让人在与资源互动中摩擦出更多火花。

总结:
✔ 善用信息化学习工具
✔ 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增添研学趣味性,适用于师生比较高的研学团队。

  • (2)研学延长了博物馆影响力范围,加强了文博知识渗透力度。


《江南贡院——状元赶考记》是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为研学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学生线下入馆前进行预习,参观时拿着书去找对应的文物,参观后用云观博APP进行线上AR互动,复习在博物馆学到的知识。

除了专门参观科举博物馆,这本书当做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普及读物也是一本内容制作俱佳的绘本。

总结:
✔ 穿插前置课程、展评环节以及文博互动活动,延长研学参与者在参观前后获取、解读、吸收文博知识的时间。
✔ 调动研学参与者能动性和知识吸收能力,培养研学参与者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

  • (3)研学促进了博物馆视觉传达的创新,提高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接受度。


分享研学活动:春园探索手册 

图为中共三大旧址春园的研学手册《春园探索手册》。

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春园创新性地开发了这本探索式研学手册,赋予研学参与者身份与故事背景,设定故事线任务,贯穿参观全程重要红色知识点,生动地将研学参与者拉入了历史的舞台,主动去探寻历史故事。

手册视觉设计贴合故事线背景,文博知识与红色精神的挖掘、输出均严谨简要而不失活泼。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各类研学人群而言,这本精致能打的手册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回顾研学过程的选择。

总结:
✔ 在内容挖掘和视觉传达的有机结合上多下功夫。
✔ 文创产品和研学宣传部分要有效结合博物馆历史文物要素,创新传播形式,提高年轻人群体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05
博物馆研学未来发展方向

(1)突出地域特色
疫情爆发以来,短途旅行人数比例增加,人们对当地文化资源需求增多。

博物馆研学可以立足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文化,抓好地方市场。 

(2)开展馆校合作
双减政策以来,博物馆研学热度高涨。

未来博物馆研学可以馆校合作,共同开发课后服务等专项课程,实现长效合作。

(3)积极跨界融合
泛博物馆研学,文博知识的传播与承习不必拘泥于博物馆内核课堂中,可以以多种方式“出圈”。

就像最近北京海淀区某小区的诗词核酸隔离带一样,博物馆外、课堂上、生活里,博物馆研学在生活中大有可为。

如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艺术收藏领域大型活动节目《寻宝》;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州盒马、支付宝联动举办的沉浸式“鲜生博物展”等。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博物馆研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我们走过的路,拥有过的一切,经历过的一切,都会化成我们的历史、审美和精神。

来源:逸行研旅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