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是我见过最威严宏伟的大学堂!”近日,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又迎来了每年的研学旺季。仰望孔子像、登阶祈福、誊抄论语……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总能看到孩子们好奇求知的眼神,听到孩子们的赞美与惊叹声。
是什么让尼山研学在中小学学生间迅速“走红”?其实,真正“走红”的是“孔孟之乡”赓续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城济宁市是山东省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传统文化底蕴尤为深厚。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济宁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抓住这一契机,济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五育”并举落实行动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保障机制建设、育人模式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家校合作共育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了富有济宁特色、底蕴深厚的高品质市域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小课堂”走进“大环境”,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遍地“开花”
“翰墨轩”里挥毫泼墨,“御艺坊”里巧手剪纸,“知音坊”里抚弄琴弦,“霓练坊”里起舞翩翩……走进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学乡村复兴少年宫,古色古香的教室充溢着浓浓文化味儿。
“书法、国画、剪纸等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这些技艺能增强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每逢周三,时庄街道中学的数学老师常凤英就化身“御艺坊”剪纸课指导教师。作为剪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传承好这门技艺对她来说,既是兴趣,更是责任。两年来,这个乡村复兴少年宫开出了包括古筝、书法、国画、中国式摔跤等在内的30多门课程,成为孩子们学习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只是济宁市把传统文化教学搬到基地、走向社会,高质量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诸多改革中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到2022年。济宁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代表,入围教育部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综合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济宁人经过几轮深刻的研判,交出了一份答卷——
曲阜儒家文化、邹城家教文化、嘉祥宗圣文化……说起传统文化,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正如数家珍:“济宁历史文化悠久,各地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这些恰恰为济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五育’并举、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子落,满盘活。一张以传统文化教育撬动市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渐渐清晰。在市级层面,济宁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要先行”的工作目标,印发了《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教育局编制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对全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总体部署。
“过去,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只局限于校园里、课本上,往往只重视课堂传授,忽视亲身体验。这次综合改革,我们首先就是要打通外部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外部天地。”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伟表示。
如今,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等都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外活动场所。全市创建了“国学经典明德、儒家文化养德、文化寻根育德、六艺研习践德、运河研学润德”全环境育人示范区,形成了以“三孔”“两孟”“一曾”“一颜”“尼山书院”等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典游学路线和以水浒文化、始祖文化等为辅的40余处研学旅行基地,培育建设了81所省、市级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确立了首批55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示范校,全面引领“小课堂”走进“大环境”,立体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春风化雨般浇灌着“德育之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厚植传统文化教育底色
曲阜市实验小学,坐落在原孔子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之弟孔传钲的府第。走进古朴典雅的四合院,学校处处彰显着儒家文化,前方便是孔子广场,两侧是书法泰斗书写的大理石《论语》墙。
“我们不仅特邀曲阜师范大学国学教育专家指导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编写了《杏坛魂》《〈论语〉进课堂》等系列教材,还充分利用曲阜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组建了300余人的‘传统文化德育家长资源库’,把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开发、宣传、讲解等工作的家长请进学校开设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校长王利民说。
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济宁市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下发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开发了儒家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主题课程群以及《中华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等地方教材。全市中小学除开好国家德育课程外,还在一至八年级按每周1课时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分层施教,推进大学、中学、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
“济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各区县、各学校的任务,而是校长、教师成长的过程。”济宁市教科院院长吴昭洪说。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参编人员均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大家边研边编、边教边改,在育人中教书,在研究中提升,在情怀中执行。
济宁市还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教师培训计划,创设了国学经典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中小学阶段每校确定一名热爱传统文化、有志于国学经典教育推广的骨干教师作为国学导师。近年来,全市已举办9期国学导师培训班,培训了4600名国学导师。
养浩然之气,做时代新人
“五育”融合,春风化雨,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博学文,约之礼;不学礼,无以立……”在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兴校区,每到周一、三、五大课间时间,学生们都会跳起由老师编导的文明礼仪操。礼仪操将国学经典与体育教育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国学传统之美,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和课堂,润物无声地走进青少年心灵,真正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济宁市实验小学总校长李玲玲介绍。
济宁市坚持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中;教学环节全覆盖,涵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步建构了“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主题探究式和统筹渗透式”等四种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精雕细琢的融合课程赢得了大批学生粉丝。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初三学生谢上德说:“孔子、孟子、颜子、曾子等先贤都是我的‘老乡’,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熠熠发光,我为我是济宁人而自豪。”
目前,济宁全市已推选出90个富有孔孟之乡特色、可资推广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以及28个传统文化教学优秀改革项目。相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传统文化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主动选用教学模型,深化模式建构,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
济宁还突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难题,编制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明确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评价指标;研制了《传统文化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各阶段应达到的水平,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
“我们综合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支点,撬动各区县、各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优秀少年。现在看来,我们走的这条路收获比预期更多。”王洪正说。
编辑:王晓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