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知识诅咒” ——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阅读的策略
2025-02-2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也就是说,实用文阅读主要是为了满足现实中的实用需求,开展阅读与交流活动。
从“知道”到“去做”
实用文的本质决定了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的必然性。与阅读文学类文本可以支持个人含英咀华、休闲娱乐的目的不同,实用文阅读不能出现“能读不能用”“能读不能说”“能读不能写”的纸上谈兵情况。一篇冰箱说明书的阅读是用来指导使用冰箱的,一篇关于星球的文本阅读是可以服务未来人类的星际移民计划的,阅读了《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可以丰富自己关于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知识并更加重视提出好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说过:“从‘知道’到‘去做’,这是实用文功能性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读这类文章很重要的方法。”阅读《故宫博物院》中的几篇文本以规划月底的“故宫研学”计划;通过阅读《海滨小城》,向其他人介绍小城之美;通过阅读《纸的发明》,获取和整合信息,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在学校电视台进行宣讲;阅读《竹节人》后,为二年级学生写竹节人制作说明书,并在课间15分钟向其他年级学生介绍玩法……只有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运用通过阅读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用文阅读动机、发展实用文阅读策略的技能、提升实用文学习的意义感,也才能提升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迁移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的能力,这才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实用文阅读学习。
打破“知识诅咒”
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教师需要打破“知识诅咒”,通过建构技能链、提供策略链支持,切实提升学生的转化运用能力。“知识诅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伊丽莎白·牛顿提出的概念,是指专家或熟练者难以理解新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无法从新手角度思考问题。
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阅读是要用阅读得到的知识信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阅读,通常需要经历一个从阅读到表达的过程。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学习阅读和表达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在很多环节遇到困难。比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习题是“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要怎么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学生要想成功完成解说员的任务,需要经历“速读全文—定位关键信息—理解主要内容—厘清故事脉络—明确复述目标—初步复述—练习复述—现场复述”8个步骤。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是熟练、优秀的语言实践者,其“专家”身份容易导致“知识的诅咒”,无法理解作为新学者的学生所面对的困难,不能有效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因此往往造成学生最终的任务完成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面对真实任务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教师要成为突破“知识诅咒”、有效进行基于真实任务的技能分解的教学专家。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初学者的视角和基于认知心理研究,对相关技能进行分解,同时要为学生明确发展、使用各技能所需要的策略和方法,有方法、有策略地练习各个技能。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可以建构出下表的技能策略链条。
关注网络阅读素养
在真实任务中经常有学生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环节,因此一定不可忽视学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批判性阅读能力、跨网页信息整合能力和多模态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网络阅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学校里,教材和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各类文本通常选自可靠、可信的来源。但是,当学生自己去检索信息,面对海量、信源可信度需要仔细甄别的互联网文本,迫切需要教师教会他们怎样判断信息源的可信度、审视作者的立场。这种批判性阅读能力经常在阅读素养测试中被考查。在OECD组织的2018年PISA阅读测试中,测试题《牛奶》要求学生阅读网络上搜索到的奶业协会文本和科学家撰写的文本,从作者立场考查文本信息的可信度。即使信源可靠,也需要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读文本,以便建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信源可靠并不代表观点内容全面、客观、正确,要想让阅读变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有必要对不同、矛盾的观点,或者信息不完整的多个文本,比较、鉴别、整合多篇文本,通过批判性阅读进行信息整合和建构自我的观点。
其次,要重视跨网页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比较重视单篇文本内的信息整合,却常常忽略跨文本、跨网页整合信息的教学。而在真实任务中,学生经常需要整合多个文本的信息,才能完成相关内容的介绍、原理的阐述。比如写《国宝大熊猫》,学生面对自己搜索到的各种网络资料,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提取、整合有用信息,写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特色的《国宝大熊猫》。跨网页信息整合能力的教学容易被忽视,一方面由于学生跨网页整合信息的需求通常不发生在课堂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关键技能。国际阅读素养进展水平测试(PIRLS)里的ePIRLS部分模拟真实的网络阅读操作,测试学生的网络阅读素养,其中有一类重要题型,就是让学生跨多个网页整合信息后回答问题。
最后,要关注学生对多模态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互联网常常有纸质文本所不具备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信息大多以多模态形式呈现。网络文本经常会有动画元素、视频音频剪辑增加视觉效果,并辅助阐释说明,有超链接、弹窗等各种视觉提示,还有各种辅助性信息的方式如广告、公告、侧边栏、时间线等。因此,在进行网络阅读时,学生可能会被多模态的体验所左右,而缺乏识别关键信息并整合多模态信息的能力。
在真实任务中学习实用文,以技能分解和策略链的支持提高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纸质文本和网络上实用文阅读的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高效地阅读实用文,轻松应对生活里的各种情况。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26日第11版 版名:现代课堂
作者:倪 燕
转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