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出游,是一个很好的增进师生情感、放松身心的活动。不少学校会有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的传统。
一位1991年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在学校的组织下, 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外出春游,或是带着孩子去旅行。
在从教的27年来,这位老师有很多感慨,目睹了老师、学生的各种变化,并把它们写了下来。
27年,这位老师历数了自己带学生出游的经历 “27年来,一次次带学生们出游,我从不用想太多到时时刻刻为学生的安全问题担心,从学生教我农村知识到我教学生自然常识,从步行到坐车,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于洁老师历数自己带历届学生出游的经历,其中发生的变化让人唏嘘。 01 学校和老师带学生出去玩,安全问题是把利剑 我对于学校组织外出旅行的记忆,始于1979年。那一年,我自己读小学三年级,作为学校少先队代表每个周日要到青少年宫做图书管理员,一年后,学校为了奖励我们6个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派了一个老师在一个周日带我们去上海锦江乐园游玩一天。 那时候,昆山是个农业县,去一次上海,真正是乡下人去了大都市,我们6个孩子兴奋至极。第一次玩旋转木马,个子矮小的我爬上去没有坐稳,就摔下来了,头顶上立刻流血。老师带我去公园的医务室搞了很久才把血止住,开始疼得厉害,后来好些了也就照常玩耍。回家后,头发里那个伤疤是过了一段时间才脱落的。我祖母说这一跤跌得厉害,因为时间长了我忍不住洗了头,导致伤疤又发炎了一次。 摔破头这件事,我回家后被祖母发现了伤疤,她很小心地照管了我的头一段时间。这期间,那个带队的老师除了在我回家的路上问我还疼不疼之外,没有再提起过,更没有老师来和我的家人汇报,我的家人也完全没有找老师说什么。 十几年前,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海宁滩涂玩耍,可以用工具挖螃蜞(小的螃蟹)。老师和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挖着,人人一脚泥。对于滩涂,我们完全没有常识,有些老师和学生因为觉得近处的螃蜞被挖得差不多了,于是向远处走去,越是靠近海边,泥越烂,近乎沼泽,有学生陷入了半个身体,幸好及时呼救,身边的人趴在地上一起把他拔了出来,回到车上的时候,完全像个泥人,学生们在车上筑起人墙,让他在最后面换了衣服。 每次想起,真是心有余悸。 也许每个班主任的记忆中都有那么一两次心惊胆战的出游故事吧,所以每当学校组织出游时,领导组织班主任开会一再强调安全问题时,老师们也是非常紧张的。很多老师说带学生出去出游一次,自己累得不行,自己完全没有心思游玩,一双眼睛完全跟着学生了。 安全,像把利剑,一直悬在老师们的头顶上。 02 学生们长途跋涉,既需要闲心,也需要体力 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假,我带着20多个学生沿着铁路步行五公里,走到阳澄湖边。这次远足是为了奖励一个学期以来的三好学生和文明生以及进步较大的学生。我发现学生的耐力很强,一路紧跟我请来的当地领路人,风很大,也很冷,铁轨上还有爬了一半被压死的蛇垂在路边,我自己吓得要命,学生们却很冷静,还有学生走上来捂着我的眼睛拉我往前走。 返回的路照例是沿着铁路走,绿皮火车贴着我们疾驰而过,学生们和车窗里的人互相挥手致意,那种情景,我永生难忘。 一来一去十公里,学生们毫无倦意。那时候的他们,上学都靠走路,住得远的,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学校,而有些孩子,农忙时候是要在地里帮忙插秧割稻的。 2006年---2016年期间,我几次带学生外出,发现学生的体力下降惊人。尤其是男孩子。 这一个时间段,对于我们这座城市而言,是农村城市化进程最快的10年,大量的村庄拆迁,农民进城,城市边沿的乡村渐渐消失,成为拆迁小区,公交系统渐渐成熟,电瓶车、私家车成为代步工具。城市里人越来越多,学区越扩越大,车流量越来越大,出于路程的考虑,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一代独生子女很多人是家长开了电瓶车或者汽车接送上下学的,也有自己坐公交车上学的,极少数学生自己走路来回。步行半小时一小时上学放学的基本消失。 我带学生出游,步行没多久,就有学生体力不支,看得出不是装娇气,是真的走不动了。 外出旅行,需要一颗欣赏大自然美好的闲心,需要一定的体力,阳光下出点汗,感觉会很好。可是一旦体力不支,觉得疲劳,那么哪有闲情逸致欣赏自然之美? 2017年后,我感觉情况有所改变。国家提倡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时间,尤其是把长跑纳入了中考必考项目后,各校都在长跑上下了功夫。只要天气允许,学校每天的大课间都是认真进行晨跑,学生从一开始的一两圈后队伍拖拖拉拉到连跑四圈不掉队,体能进步很大。 2018年4月我带学生外出踏青,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体力状况。我们在乡间的油菜花地里行走,在小镇的老街上兜圈子,我一再询问学生是否感觉劳累,他们都摇头,从脸色上也可以观察到他们确实没有疲惫之态。 这让我很是欣慰。少年强则国强,这个“强”字,我想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强,而“体”是真的不能或缺的。 03 “宅”在家里,成了孩子们的显著特征 记得1992年我带学生出游,一路上,我这个老师对路边田野的花草庄稼很多都不认识。学生们却懂得很多。蚕豆花的小耳朵,小麦苗,韭菜,青草,他们有很强的辨识能力,与其说是我带他们出去玩,不如说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农事课。 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路边的马兰头和荠菜,甚至在出游过程中还能挖一些带回家给家人当晚餐中的一道菜。 吃青团子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它的制作过程,能指给我看哪一种青草可以挤出汁水。 二零零几年再带学生出游,还能有学生看了青团子制作过程后回家自己动手制作,拍了照片给我看。那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记得我教《活板》的时候,还有好几个学生自己用橡皮泥制作了活字带到学校给我看。 随后几年的出游,令我感慨。虽然学生手里拥有手机,获得了大量信息,却对大自然的常识越来越少。 他们无法叫出紫荆花、紫藤萝、蚕豆花、小麦等名字,也不认识路边常见的水杉树,更不知蚕豆花的小耳朵是什么东西。 五谷不分,是因为他们离农村是那样遥远,而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带他们出去踏青,手机的出现、电脑游戏的盛行,更是牢牢把他们的脚锁在了家里。 “宅”在家里,是这一代青少年很显著的特征。 04 学生们非常愿意一起出游 尽管选择了清明放假期间组织出游活动,却依然会和学生们的各种兴趣班、辅导课时间冲突。调整又调整,才终于一个不缺地成行。看得出,学生们是很愿意出游的,虽然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有了二胎弟弟或者妹妹,但是因为年龄差距较大,也玩不到一起来。放下手机和电脑后的他们依然是孤独的。能够几个小伙伴一起出去吃吃喝喝玩玩当然很开心,这从他们在公交车上一路叽叽喳喳完全可以看出来。 跳橡皮筋、掷沙包、跳方格、捉瞎子、车铁棍、拍洋片、粘知了、抓蜜蜂……这些童年时代聚在一起就能玩得不亦乐乎的游戏,慢慢也不见了踪影。 27年来,一次次带学生们出游,我这个老师从不用想很多到为孩子们的安全操心,从学生教我农村知识到我教学生自然常识,从步行到坐车,我的内心感慨万千。 那么,即使有一些安全隐患,作为老师,我还是想带他们走进大自然去看看的,我想让他们看到一只小笋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冒出地面的,一个西瓜是怎样滚在碧绿的瓜地里的,一只蜜蜂是怎样在油菜花里飞来飞去的。 晚樱花是怎样绯红在路边,藤萝是怎样流动成瀑布,小麦是怎样在风里翻飞成浪花。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