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大家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学生开学都还没有完全做到,旅游、培训、酒店、餐饮等行业也因疫情受到的打击格外大。培训机构什么时候可以组织线下培训?研学旅行机构在学生开学之后是否还可以带领学生集体活动,进行研学旅行?国家对线下的活动支持如何?大家都在艰难、迷茫中煎熬,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一篇《立于理论和实践视角 再论“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的不谋而合》的文章,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为什么当前要在学生群体中强调“劳动教育”?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这是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 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 注意动向的话,在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就要求考生围绕“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内容,写一篇倡“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 风向标下,2020年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不让人意外。这就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事实上,当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中国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 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智库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当前,研学旅行行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公立学校组织力度明显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企业参与热情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家长对于研学产品的品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在一二线城市,愿意为有品质保障的研学旅行产品付出相应的合理费用。未来几年,研学旅行将会被更多省份明确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一些省份会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直接推动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实际意义的“必修课程”。这是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阶段所决定。 那么,“研学旅行”产业是否可以吃到“劳动教育”这个红利?“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呈现一个什么关系? 首先,从理论上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精神深处的强烈共鸣。 一般认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而劳动教育也是一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以大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毫无疑问,两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众多殊途同归之处。 就重大意义和工作目标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目的,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整体而言,“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在理念上呈现紧密交织的关系,在教育观上实现了同频共振。 其次,从实践上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 纵观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有两条古训值得一提:一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一个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两条古训显示着先民们艰辛跋涉、筚路蓝缕,进行身体力行地伟大的实践,在诗书传礼路径中分别指向了游学实践和劳动实践,并最终汇成一条民族升腾的大道。这是伟大的民族实践积淀和珍贵的历史财富,两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呈现了实践的交融。 回望国外实践历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一些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中,都推出过不同形式和面貌的劳动教育。 比如,日本一些学校组织的修学旅行,都要求学生体验独立生活、参与集体劳动环节,从个人用针线缝制布袋、抹布到一起种树栽花。韩国的“毕业旅行”不少时候就是义工旅行,学生通过劳动、打工获得报酬,进而实现一次心仪的旅行。美国的不少童子军夏令营更是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动手能力等。 以“教育”为主线,左携“劳动”、右带“旅行”,需要我们摸索着前行。 从产业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并没有规定的主题,也或者说,一切主题都可以纳入研学旅行视野和事业中。在旅游活动中,研学委托方和运营方可以敞开设计各种专项主题和相关产品,而将“劳动教育”凸显出来,只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 事实上,已经有习惯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开展了探索,做了一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实践。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就启动了“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预计用2—3年时间,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打造1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精品村,培育10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农户,力图让研学和劳动两面开花。 深入探究这种模式会发现:“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分“农户+”和“村镇+”两种模式。“农户+”模式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1—2天的时间,吃做农家菜、感受农家风味、体验农事活动,增强劳动实践体验。而“村镇+”模式围绕“劳动之旅”主题,整合村镇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村镇基地网。学生通过各类活动,参与劳动实践,体验民俗民风,品味山乡味道。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打通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界限隔阂,回归教育本义,放入市场活水,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作者:吴若山,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旅智库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 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