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政府声音

紧扣实效长效 立体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格局

2021-08-25

紧扣实效长效 立体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格局


        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落实《意见》和《纲要》,须抓住关键推进改革创新,重点在于通过建设课程体系完善、社会各界协同、组织实施有序的劳动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1.2.jpg



一、规范课程设置,完善两大体系,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落实劳动教育,须按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必要课程时间、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规范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各级各类学校应按《意见》与《纲要》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安排好集体劳动周(月)活动,让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能持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从而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基本观念,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担当责任、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融入血脉,成为基本素养。

        完善劳动教育两大体系。一是完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应根据《意见》《纲要》要求,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模块,精选劳动项目、设计任务清单。内容安排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按照学段分层螺旋上升,形成大中小学融合贯通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二是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1.3.jpg



二、沟通四个领域,统筹多种要素,拓展劳动教育路径

        实施劳动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家庭是基础,社会作依托。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密切配合、同频共振,劳动教育才不会被学校淡化、家庭软化、社会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沟通课外实践。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典型特征。学校应将课外劳动实践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真实情境中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养成良好劳动品质。

        沟通其他教育。倡导在其他学科、教育活动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功能,促进五育融合、学以致用。

沟通家庭与社会教育。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着为劳动教育提供智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义务。

        沟通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学校应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宣传,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劳动育人融入学校办学理念,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劳动意识和劳动自觉。



1.4.jpg



三、加强制度保障,创建推进机制,理顺劳动教育工作体系

        推进劳动教育落地是个系统工程,劳动场地解决、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配备、设备供给等诸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相关各方创造性化解。

        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劳动教育组织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场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统筹”原则,建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区域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需要。比如可按照每100万人口应具有一个2000人规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所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的思路,由市(州)和县(市、区)统筹规划。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聘任制度、学校间劳动教育师资共享、专业技能强化培训等措施,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劳动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安全保障。比如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等等。五是加强专业支持。比如省、市、县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中小学应建立劳动教育教研组。

        积极创建劳动教育的工作机制。一是创建“科研+行政”工作机制。以调研作基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劳动教育决策的科学遵循;以政策作保障,通过实施行政驱动,整体谋划区域劳动教育工作。二是创建“互联网+”多工作平台。比如“互联网+劳动教育课例研讨”“互联网+劳动教育督导评估”“互联网+劳动教育成果展评”等。三是创建“学校+基地(家庭、社区、企业)”多元课程体系。在遵循《意见》与《纲要》要求的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内容体系和价值定位基础之上,鼓励学校与本地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开发“一地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四是创建“专家+骨干教师”核心团队。五是创建“示范(区、校)+联盟”共享机制。重点培育、精心打造典型经验和案例,推进联盟共建。六是创建“项目+任务”教育新模式。通过专题引领、项目任务驱动推进劳动实践。基于此,我省可望用3到5年时间做强传统优势、丰富实践载体,基本建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