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专家观点

冯新瑞: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2021-06-2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将作为必修课程在中小学单独开设。那么,它和现在包含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是什么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要不要加强劳动教育?甚至有人担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被劳动教育所取代。认清这些关系,学校将能更好地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地位不同: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课程之一。


劳动教育在历史上曾一度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其地位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尤其是近些年有被淡化、弱化的趋势。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再次作为五育之一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意见》的出台,正是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被弱化的现状、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补齐劳动教育这个短板的重大举措。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和“德智体美”四育相提并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的途径和德育相似,除了在中小学单独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 其他课程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必修课程具有同等地位,自然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即便是劳动教育单独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活动形式本身也有落实劳动教育的价值,也需要发挥其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


其次,两者的功能定位不同: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当然包括具体的劳动教育形式,学习某些劳动技能也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但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生进步的重要意义。”近些年,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渐渐被窄化为劳动技术教育的趋势,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日渐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却忽视了劳动教育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即劳动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意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强调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001年,国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程的初衷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为了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减少课程门类,改进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式,将其也作为一部分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该课程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2020年6月,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中,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国家课程赋予了6个学分的必修学分。


最后,两者的实施内容不同:劳动教育有明确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固定内容。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个大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日常生活劳动也是很重要的劳动教育的载体,服务性劳动是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型劳动形式。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虽然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但这是当时特定形势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有着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对课程实施的现实考量。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强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明确了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活动方式;强调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有关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在推荐主题里主要是以设计制作的形式来呈现的。


当然,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不限于此,在组织实施、评价等细节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二、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联


与两者的差别相比,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更多相同和相关联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以价值体认为核心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时都强调实践育人,以价值体认为核心,明确育人导向。国家督学成尚荣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体认,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状况;价值体认,影响并决定着劳动的意义,影响并决定着学生劳动的自觉水平,也必定影响并决定着劳动教育的境界。”《意见》明确指出: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我们应当让这些价值体认真正落到实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明确的育人目标,《纲要》强调学生能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形成并提升关于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些具体目标中,以“价值体认”为核心,其余目标都是在满足这个前提条件下落实的。所有主题活动都要以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如果某一主题活动与劳动教育相关,如社区服务类或设计制作类活动,那么它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价值体认——通过活动实现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落实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目标的过程中渗透服务社会、劳动光荣、创造性劳动等劳动观念的引导与体认。


2.劳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强调实践育人。虽然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劳动观念的正面引导,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认清事理、明辨是非等,但劳动教育的落实,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劳动教育落实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手脑并用,通过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认劳动的价值,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如果不通过劳动,学生难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及热爱劳动的情感就难以产生。劳动本身就是实践,这种实践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实践。学生在劳动中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这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学校和家庭需要给学生创造多种适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机会。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基本活动方式都能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容

如前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种基本活动方式,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基本活动方式与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高度的重合性或对应性,如生产劳动教育可以通过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等方式来实施,服务性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实施,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可以融入考察探究的方式来实施,让学生不是仅干活出力流汗,而是手脑并用。当然,上述方式和内容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事实上,所有劳动教育的内容都需要融入考察探究的方式来实施,正如著名学者柳夕浪所诠释的那样:“考察探究既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 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同时, 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中可能蕴含探究学习的元素。社会服务要求善于发现他人和社会组织的需求, 研制服务行动方案, 不是被动执行成人的指令, 设计制作强调有自己的创意, 职业体验中要求深入理解把握特定职业的超越性精神(内在价值)、专业品质等, 这些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研究态度、科学理性。”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四种基本活动方式在实践中不是割裂进行的,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容时可以以某种方式为主,它们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


此外,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有跨学科性质和综合育人的功能,都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两者的实施都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都强调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两者都强调质性评价,需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等等。


三、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既然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国家必修课程,那么它们都有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在实践中,需要摆正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既不能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掩盖劳动教育,也不能用劳动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两类课程,使两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


图片

1.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方式

如前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功能,那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不能像传统的劳动技术课那样以传授劳动知识技能为主,在确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下,其课程实施也要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方式。一方面,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劳动过程之中,让学生带着探究意识去劳动,在劳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并且创造性地劳动;另一方面,要用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这样的活动方式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感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强化劳动教育

应该承认,2001年起,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后,赋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功能,也为今天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基础和经验。但不可否认,有些地方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校没有开课或者开得不到位,导致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即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得不错的学校,也有不少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而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2017年《纲要》出台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受到了普遍重视,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在大中小各学段、各学科都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形势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践性课程仍将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坚持价值体认这一核心目标,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基本活动方式实施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势,让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得到加强。


3.统筹规划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两者有机整合、综合实施

学校可以把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按照《意见》的要求,突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可利用的资源,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课内外和校内外劳动教育的时间,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把各学科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跨学科各类主题教育等进行综合设计,以整合的方式实施,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丰富的活动方式落实劳动教育的优势,既重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的培养,又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特征,进而最终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达到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